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最新消息

11月20日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

時間:1071120日(週二)1400-154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

講題:公孫述政權下的「謝病」現象:《華陽國志》的史學書寫

主講人: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

主持人:劉淑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稱疾不仕」是一種受到崇敬的傳統,也是一門藝術。上古至中古時代漢籍中,常見託疾不朝或者稱病閒居的事證;是以謝病為辭令,達到隱遁於世的目的。

方教授的報告將集中討論常璩《華陽國志》 (成書於公元350年前後)中在自命為王,後稱蜀帝的公孫述(公元36年)時代,幾個託辭患病,謝絕公孫述聘任的案例,檢視這些軼事的史學書寫意涵,分析作者常璩如何描寫那些以生病藉口,逃避為統治者服務的案主,以及我們可以從常璩的文字背後,讀出什麼樣的潛訊息。

實際上,在公孫述政權下,以具體明述的疾患來婉拒出仕,是可能被允許的,但若只是模糊託稱罹病,則往往必須面對被賜死的命運。從史學書寫的角度來看,這些軼傳還可對照《華陽國志》中寡婦自殘、自殺的故事,呈現在廣義的「忠誠」之下,不同性別所做出的選擇。這些軼聞也透露出《華陽國志》將公孫述評為自立為國的蜀郡之中,最差的統治者的價值判斷。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報名網址:請點此連結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時間:20181120日(週二)15:50-17:3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

講題:早期道教經典的境界及其解讀方式:以《太上九真明科》為中心的初探

主講人:謝爾蓋(Sergei Filonov,俄羅斯阿穆爾州國立大學漢學教研室教授)

主持人:張超然(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道教是華人本土宗教。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宗教學界傾向認為道教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華人的心理特徵。其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決定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庶民的精神傳統。在發展過程中,道教固然吸收了許多外來文化的質素,但其基本仍為中華社會的原生宗教。此外,道教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與儒家思想的某些觀點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太極觀及宋明理學的形而上學。以上種種,說明了當今學術界對道教研究的高度興趣。

直到最近,一般公認首次有組織規模的道教教團,是於公元二世紀中葉(公元142年左右)由東漢張陵(後來稱為張道陵或張天師)所創立的。不過,以當今考古發現為根據,也許可以推測,在東漢之前已有類似道教的教團活動(所謂「Religion of Tombs, 墳墓宗教)。這種假設,迫使東西方學界積極尋找道教淵源、道教和更早於它的宗教運動的共同交集,以及華人思維方式當中的具有本相性和變相性之基本原素。質言之,台灣學術界對解決這個課題,做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為解讀華人宗教現象建立了一個新的典範。

《太上九真明科》為早期道教重要科律之一。此科律特別引起謝爾蓋教授的學術興趣,乃因為此科文包含很豐富的專門詞彙。此種以新的資訊科技(數位化的《正統道藏》全文資料庫)和適合於解釋華人宗教現象的理論(常與非常、本相與變相、謫凡神話基本結構、人與神互動等觀念)為基礎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多地瞭解早期道教歷史以及中華文化中的宇宙觀、冥府觀、罪罰觀和天條觀。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報名網址:請點此連結

 

 

方博源海報  
方博源海報

謝爾蓋海報  
謝爾蓋海報

方博源摘要.pdf*

Prof._Sergei摘要_2.pdf*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