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顧孝永教授、李騰淵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820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顧孝永(Piotr Adamek)主任、韓國國立全南大學中文系李騰淵(Lee Deung Yearn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次係與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中心合辦。由波蘭籍顧孝永教授主講「關於傳教士漢學的幾點思考──以卜彌格、比丘林、鮑潤生為例」,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潘鳳娟副教授主持。基督宗教傳教士在中西文化相遇,以及知識與概念的傳遞中無疑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漢學的歷史裡特別標誌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耶稣會士的貢獻,並且稱他們為研究中華語言與文化的「初期的漢學家」。

顧教授的演講介紹三位不同時期與國別的傳教士:其一是波蘭籍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 1612-1659),他蒐集並研究中國植物,完成了對植物學及醫學皆有貢獻的《中國植物誌》。第二位是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士比丘林(Iakinf Bichurin, 1777-1853),他以學術的、有系統的研究方式蒐羅中文典籍,將其翻譯成俄文。回國後陸續出版七十餘部中國文化相關的著作,被稱為俄羅斯漢學之父。最後是德國籍神父鮑潤生(Franz Biallas, 1878-1936),他曾於柏林、萊比錫、巴黎等地攻讀漢學。為了集結發揚漢學家的研究成果,1935年他於北京輔仁大學創辦漢學期刊〈華裔學志〉。

透過介紹傳教士們的生平事蹟、貢獻及其事蹟特色,顧教授的看法是,基督宗教傳教士在漢學發展的各個時期與階段,戮力於中華文化研究,這些研究自然應被視為漢學研究的一部分。同時在整理文獻、口述歷史、研究中國經典等方面,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二場次由韓國籍李騰淵教授發表「臺灣學者新出中國文學史之敘述體例的特點──以王國瓔和龔鵬程著作為例」,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黃文吉教授主持。綜觀20世紀中國文學史學史,自俄國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1818-1900)的《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中國文學史綱要)》(1880)以降,至今出版的各類通史、斷代史、文體史已達一千多種。

    李教授挑選近年來較受注目的兩部中國文學史著作: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上下二冊,共1228頁)和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上下二冊,上冊2009年,501頁;下冊2010年,580頁)。並品評兩書在體例、史觀與敍述內容的異同、特性。並為聽眾說明兩位作者如何强調突破旣存文學史編寫上存在的種種限界之必要性,「新」的體例和史觀又是如何被運用於書中的。

活動圖片
顧孝永教授


活動圖片
李騰淵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