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6月16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美國賓州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候選人柯靖銘(Timothy Clifford)先生、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安羅嵐(Lorenzo ANDOLFATTO)先生,分享在臺研究成果。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曹淑娟教授擔任主講人。
第一場次由美國籍柯靖銘先生主講「晚明古文選本與明代文章『形式主義』的問題」。明朝古文早已因「重辭輕質」而收到批評。後代學者主張,明朝古文家之創造性被八股文及應酬寫作破壞了,因此作文往往枯燥無味。明代中葉時,地方督學編修古文選本,目的不僅是改良文辭,而且是改良地方士子之道德行爲。至於明末葉,被稱為「名公」的大型出版業者卻盡心竭力滿足晚明讀者對新奇內容的欲望。雖然當中變化頗大,但以上兩類編纂者皆特別關心文章的形式。總結近數月來閱讀藏於國家圖書館,及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的明朝古文總集善本心得,柯先生認為明人對古文文本的態度與要求從明代中葉到末葉經歷了極大的變遷。並引用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明代劉士鏻的《文致》、唐順之的《文編》等文學批評理論書籍,以引證他的說法。
第二場次由義大利籍安羅嵐先生發表「紙世界:中國晚清烏托邦小說與烏托邦文體的問題」。英國學者摩爾(Thomas Moore)描寫了他心目中沒有階級差異的理想社會「烏托邦(Utopia)」。清末民初面臨列強的進逼,內外交迫的變局,一種寓烏托邦思想於創作中的小說因運而生。後世稱此類作品「政治小說」、「理想小說」、「烏托邦小說」、「建國小說」等。安先生舉出其中著名作品如吳趼人《新石頭記》、陸士諤《新中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蕭然鬱生《烏托邦游記》等。並從作品的情節、角色的命名等角度切入,探討其中的隱喻及作者對國家的期許。
兩位學人對所學領域皆下足考證功夫,他們的的研究成果吸引相關系所學者前來聆聽,與會來賓也紛紛根據自身所見交流看法。
左起:柯靖銘先生、曹淑娟教授、安羅嵐先生
柯靖銘先生
安羅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