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5月20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5年度訪問學人,韓國東國大學中語中文學科金良守(Kim Yangsu)教授,主講「侯孝賢電影裏的『家族』」。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陳儒修教授主持。
侯孝賢的電影進入韓國市場的契機是1989年的《悲情城市》。當時臺灣和韓國的社會都被視為某種程度的「政治不自由」,該部作品有著衝擊禁忌的象徵意義。之後侯孝賢陸續製作《戯夢人生》、《好男好女》等,完成了他的「歷史三部曲」。「歷史」遂成為討論其作品時很重要的關鍵語,但金教授指出,侯孝賢作品中敘述歷史時,另有一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家族」。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5月20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5年度訪問學人,韓國東國大學中語中文學科金良守(Kim Yangsu)教授,主講「侯孝賢電影裏的『家族』」。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陳儒修教授主持。
侯孝賢的電影進入韓國市場的契機是1989年的《悲情城市》。當時臺灣和韓國的社會都被視為某種程度的「政治不自由」,該部作品有著衝擊禁忌的象徵意義。之後侯孝賢陸續製作《戯夢人生》、《好男好女》等,完成了他的「歷史三部曲」。「歷史」遂成為討論其作品時很重要的關鍵語,但金教授指出,侯孝賢作品中敘述歷史時,另有一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家族」。
家庭不僅是國家經濟的基礎單位,在戰爭時徵兵動員,以及政權進行統治時,都有著不同定位。在殖民統治、戰爭動員、經濟成長以及獨裁控制交錯的20世紀東亞歷史裡,國家和家族頻頻處於互相對立的緊張關係中。個人主義和合理主義的思考方式可以說是城市化的結果,不僅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亦導致家族意識的變化和家族情緒的矛盾,這些情況在轉移到工業社會的東亞地區的近代家庭裡處處可見。
金教授以侯孝賢執導的作品《冬冬的假期》、《戲夢人生》、《悲情城市》、《咖啡時光》為例,探討「個人」、「家庭」、「家族」在近代東亞歷史的洪流中,其定義如何變遷,以及與「國家」之間相互牽引或排斥的關係。他表示20世紀後期,東亞社會離婚率上升、出生率下降、同居率升高、婚外出生人口增長等問題,導致家族的組成和定義開始有了新的變化。長期以來依靠結婚和生育來維繫的近代家族關係開始動搖,「家族的時代」開始轉變為「個人的時代」 。
金教授的演講討論臺灣近代家族走過殖民統治、戰爭體制和獨裁統治等國民國家的不同階段之發展特點,以及從東亞視野探究在面臨過度競爭、物質崇拜、經濟危機等衝擊的後現代社會裡,臺灣人「家族」的呈現與變化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深省思。
左起:金良守教授、陳儒修教授
左起:廖箴編輯、金良守教授、陳儒修教授、耿立群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