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教授主講「當中國還是『 Cathay 』:元代藝術的交流與轉變( 1260-1368 )」

漢學研究中心於 12 月 4 日 舉辦寰宇漢學講座,由本中心獎助學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馬嘯鴻( Shane McCausland )教授主講「當中國還是『 Cathay 』:元代藝術的交流與轉變( 1260-1368 )」。本次講座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合辦,並邀請該所陳葆真教授擔任主持人。

近十年來,研究蒙古在華統治的學者們,重燃對元代視覺文化跨文化交流的熱情:先是 1999 年在哈佛人類學刊 ( RES ) 上關於中國跨文化( Intercultural China )的文章,接著 2001 年故宮博物院舉辦極具開創性的「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展覽。最近,著名的 Ars Orientalis 期刊把研究方向導向「元代繪畫的當代性」,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另一場重要展覽「忽必烈的世界 :中國藝術在元朝」( The World of Khubilai Khan: Chinese Art in the Yuan Dynasty )。上述的活動反映出一種思想的內在轉向:吾人從大都會博物館展覽中看到漢化敘事的再現之際,許多關於「現勢」的文章,讀起來彷彿元代文人畫運動的訃告。

馬教授在演講中提出以下概念:元代藝術和文化的根源乃是蒙元政體中的一環,而非中國本土王朝傳承過程中的一個非典型插曲。他以重現中世紀旅行者對中國的古稱「 Khitai (契丹,中國北部)」以及「 Manggi (蠻子,中國南部)」為開端,以激起聽眾的想像。演講中檢視多種藝術媒介載體,從畫冊中的捲軸、掛飾、實用藝品到各種質料(陶器、玉石、金屬品等)的墓石,以及考古發掘品。

       馬教授的演講是視覺文化的研究,也是藝術史的研究。除分享目前的研究進展,他也透過一般的藝術作品與媒體、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元代藝術的視覺轉變與其角色定位。吸引不少來自臺大藝術史研究所的師生,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的學者專家前來聆聽及分享看法。

活動圖片

與會人員會後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