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4年11月21日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周善策(Stephen S. Chou)研究員、拉脫維亞大學人文學院柯世浩(Frank Kraushaar)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次由美國籍周善策教授主講「傳統與創制之間:從儀式的執行面看封禪禮之發展動力」,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甘懷真教授主持。周教授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古代的封禪儀式,這種在中國帝制時期最具神聖性的儀典,歷史上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則天武后、唐玄宗、宋真宗等七位君王曾舉行過。周教授指出,封禪是中國禮儀為政治服務的一種具體表現,遵循一定的「古禮」執行之,便能與堯、舜等上古聖君享有比肩地位。然而,封禪與傳統之間存有一先天的弔詭:其神聖力量既然來自傳統,如果擅自改變儀式形式,封禪禮便可能失去正當性;但為昭示新時代、新秩序的建立,卻又必須建立改寫傳統的新做法。因此自秦代以降,有意行禮之君主皆面臨傳統與創制之間的兩難。
第二場次由東吳大學哲學系馬愷之(Kai Marchal)副教授主持,德國籍柯世浩教授發表「Poetics of the Unknown: Verses from the Outskirts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and the Gesture of“Restoring Ambiguity”歸隱」。柯教授提出他對唐、宋時期盛行的「歸隱」類詩作的研究成果,歸隱象徵一種反璞歸真,遠離世俗的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內在境界。他先討論一般對歸隱的定義,意指隱遁並寄身於某種事物中的狀態。接著柯教授舉數首李賀的詩作為例,探討詩人透過描述溪邊釣魚、觀察花卉草木等詩句中,寄託的隱逸情懷。
兩位教授以深厚的學術素養,剖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和儀典之間的關係,以及隱逸詩人所欲傳達給讀者,超越文字之外的感受,聽眾無不嘆服。
左起:周善策教授、甘懷真教授
左起:柯世浩教授、馬愷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