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容世誠教授演講「文化冷戰與廉紙小說文化」

漢學研究中心為加強與歷年獲獎助學人(即「世界漢學學友會」成員)之交流,109日舉辦103年第三場「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容世誠(Sai Shing Yung)副教授,主講「文化冷戰與廉紙小說文化(Pulp Culture):中國─香港─東南亞」,並由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須文蔚教授擔任主持人。

容教授係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1989年度獲獎學人,他的演講主題是「廉紙小說」,此種出版形式源於美國,內容多以普羅大眾導向的偵探、驚悚、情色、懸疑為主,聳動而俗麗的封面和低廉的售價是其賣點所在,對紙張與印刷品質毫不講究。中共取得大陸政權前,廉紙小說在廣州、上海等外國色彩較重的城市盛行。從生產、印製到銷售通路,廉紙小說始終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存在。書店幾無販售,棲身於路旁的小書報攤,閒散隨性的作者大量產出題材相近的稿件。卻以「瑰麗七彩封面,精美名家插圖」、「只售三毫子」等誇張的廣告詞推銷,堪稱通俗小說中的通俗小說。

然而容教授指出,廉紙小說在1949年後隨著作者、廠商紛紛南移到香港,形成了生産和流通在中國境外的另類「中國文學」。特別是1950年後美蘇冷戰對峙日熾,香港遂成為雙方文化角力的戰場。受美國金援的亞洲出版社、今日世界出版社等機構,其營運範圍已不僅廉紙小說,也涉足當代文學、畫報、電影等。容教授指出冷戰氛圍之下的廉紙小說文化,是資金、出版技術、編輯人才、創作意念等要素跨越地域(中國─香港─東南亞)、跨媒體(街頭報攤─電影業─廣播節目)的流動。雖然在包裝和出版方面和主流文學大相逕庭,隨讀隨棄,但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人們從廉紙小說中動見時事,窺伺慾望,表現鄉愁,甚至描繪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它在文學出版中的定位,值得我們再三省思。

透過容教授的解析,聽眾無不對風行於50年代至今仍發揮影響力的廉紙小說文化,有更深刻的認知與感受。

活動圖片

左起:容世誠(Sai Shing Yung)教授、須文蔚教授

活動圖片

容世誠(Sai Shing Yung)教授

活動圖片

與會人員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