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漢學中心舉辦2014年度第三季外交部「臺灣獎助金」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

漢學研究中心於103日(星期五)中午在本館簡報室舉辦2014年第三季外交部「臺灣獎助金」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邀請4位訪問學人分享研究成果,希望藉討論切磋,精進國內外學術水準,亦作為我國外交政策之參考。

    此次會議由外交部研設會副主任劉經巖先生擔任主持人,會議共邀請四位學人發表。首位發表者為印度國防分析研究院副研究員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博士,講題為「臺印關係:加強公眾外交關係」。他認為促進臺印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公眾外交,因公眾外交具有的多元與非政治性(Non-political implications),能夠巧妙地避開敏感的主權議題,也不影響印度「一個中國」的外交政策,而臺灣本身之本土認同意識,則是給予印度在不影響其對中政策的框架之下,提供進行其對臺公眾外交之機會。

    第二位講者為波蘭Stanislaw Staszic公共行政學院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馬若青(Marcin Gornikiewicz)博士,講題為「中國大陸的柔性權力方法論:為何在民主社會裡行不通?」。馬若青的觀點有別於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看法,他以日前發生在臺灣的太陽花學運及目前正在香港進行的占中運動為例,認為中國大陸的柔性權力運作出現了一個問題:亦即中國大陸總是認為柔性權力運作成功的基礎在於優先說服一個社會中最具意見影響力的團體,即是新聞媒體,然而前述的兩個案例,卻反轉了這個先群體後個人的假設,他們沒想到這些發起社會運動的年輕世代根本不相信媒體的報導,這些新世代(new generation)的年輕人,認為群體利益並不一定凌駕於個人利益之上,而中國大陸在柔性權力的建構上並沒有跟上這個潮流,導致中國大陸雖努力建構對外形象,卻無法改變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形象。

    第三位講者為比利時歐盟亞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谷琳(Lin Goethals)女士,講題為「高等教育與交流計畫在臺歐關係中之角色」。谷琳指出,近年來隨著臺歐間的高等學術交流之發展,歐盟國家與臺灣的非正官方關係也隨之增強,雖歐盟一貫的外交政策為「一個中國」、與臺灣無正式官方關係,然而諸多現象顯示,因臺歐非官方關係的發展,雙方關係已經開始出現外溢的效果,亦即官方正式關係開始出現了成長。谷琳認為,臺灣持續發展此種政治性較低的公眾外交政策,有助於提升臺灣與世界各國的官方關係。但她也指出,相較於傳統的經貿合作,公眾外交還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高等教育交流作為一國的外交工具,比起傳統的經貿外交,其效果還是有限。

    最後發表學人為斯洛伐克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杜瑞奇(Richard Turcsanyi)先生,講題為「東亞權力關係的本質與中華民國的地位」。他認為可以從權力互動理論來理解臺灣在東亞的處境。一般認為評估權力的方式是「視一個行為者對於維持與獲取他所期待的地位」之能力大小,而權力可分為結構上的與資源上的。杜瑞奇認為,臺灣在東亞所具有的民主與重視人權之形象,是一種結構性的權力,亦為其所欲維持的地位,促使其成為事實上(de facto)國家;但臺灣所欲獲取者為成為法律上(de jure)國家,因為後者才能使臺灣真正有完整的國際空間,為達到此目標,則必須要增強資源上的權力。臺灣資源上權力的稀缺,使臺灣欲達到這個目標充滿著挑戰。

    此次成果發表會,除有來自20個國家30多位外籍學人及駐臺使節參加外,更有外交部官員、學者和一般民眾等國內外來賓約100人與會。發表會討論熱烈,與會來賓及使節紛紛交換他們對臺灣外交政策的看法,會場來賓內不分中外,均對臺灣的未來持樂觀的態度。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自2010年開辦,一直委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辦理行政業務與接待事宜。自2014年起訪問學人研究成果發表會在國家圖書館公開舉辦,每季一次。

活動圖片

左起: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博士、馬若青(Marcin Gornikiewicz)博士、劉經巖副主任、谷琳(Lin Goethals)女士、杜瑞奇(Richard Turcsanyi)先生

活動圖片

辛柏山(Prashant Kumar Sing)博士

活動圖片

馬若青(Marcin Gornikiewicz)博士

活動圖片

谷琳(Lin Goethals)女士

活動圖片

杜瑞奇(Richard Turcsanyi)先生

活動圖片

與會學者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