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漢學研究中心邀請蔡駿治、柯必德、張倩雯等三位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4814日舉辦三場寰宇漢學講座,上午場次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美國東北大學歷史學系蔡駿治(Philip Thai)助理教授主講「法律、國家建設與中國沿海緝私之戰」,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滿紅研究員主持蔡教授考察國民政府「南京十年」(1927-37)中沿海緝私活動與國家權力變化的關係。國民政府自1928年起恢復了關稅自主、提高了進口稅,同時實施對外貿易的新規。提高關稅和實施新法規有助於國民政府鞏固財政基礎和管理經濟。但是此項新財政政策也衍生大量走私問題。為了保障國家財政和維持治安,國民政府展開多角並行的緝私活動,頒行新外貿法規,並和外國聯手調查審判走私行為。蔡教授透過法律案例、海關檔案和報刊資料來分析緝私如何提高國家管制力。同時他也認為對不同對象間執法標準的差異,亦助長社會階級間的衝突與不安。

為加強與歷年獲漢學研究中心獎助過的學人(即「世界漢學學友會」成員)之交流,2012年起,本中心每年邀請世界漢學學友於本中心舉辦「寰宇漢學學友講座」。814日下午邀請二位學友演講,第一位是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柯必德(Peter J. Carroll)副教授(「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06年度獲獎學人),主講「亡羊補牢:自殺,社會統計,和民國時代廣州之青年危機」,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呂紹理教授擔任主持人。柯必德教授的演講討論清末民初,瀰漫在中國青年的一股自殺風潮。他並舉出1928年廣州市立醫院護專四名女學生在寢室內集體自殺的著名案例為分析。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學生之死,對社會大眾造成恐慌與衝擊。其遺書中透露對校方管理的不滿以及對人生缺乏自信的消沈思想,令人們憂心忡忡。大家紛紛討論政府、社會能做些甚麼來防制自殺。遂有1929年後進行自殺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同時媒體也避免鉅細靡遺地報導自殺的方法、細節等資訊,甚至在「熱門」的投江地點設置告示牌。對於1920年代青少年的自殺潮主要根源以及防制的具體成效,柯教授並未下定論,然而當時對自殺事件的關注引伸出對青少年問題、社會環境甚至國家處境的廣泛思考,其影響確實延續至今。

第二場學友講座同樣由呂紹理教授主持。邀請2010年度獎助學人,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張倩雯(Rebecca Nedostup)副教授主講「南京紫金山的公開秘密」。張教授的研究對象是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朱元璋墓(孝陵),以及該地區其他有名或無名,個人或合葬的陵墓。她指出,國家為榮耀、紀念或彰顯統治者,往往以堂皇的陵墓或紀念碑為之,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具象徵性的文化標的物。然而在歷史悠久的南京城中,古往今來同樣有著無數葬身此地的無名逝者們。同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無名逝者們的身影卻因國家欲將民眾的焦點匯聚於紀念性建築物而遭到遺忘,墓地也被遷葬或破壞。張教授希望我們不僅從國家、社會、戰爭以及地緣政治的角度研究紫金山的陵寢等紀念物,也能對其他被忽略的「微歷史」多加重視。

    三位教授的演講或與當前社會問題相關,或觸及生命中常接觸的生死等話題,與會來賓紛紛提出意見,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活動圖片

左起:蔡駿治教授、林滿紅教授

活動圖片

左起:柯必德教授、呂紹理教授

活動圖片 

張倩雯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