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內田直文教授、嚴翼相教授、黃心儀博士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4年8月12日舉辦三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內田直文(Naofumi Uchida)教授、韓國漢陽大學中文系嚴翼相(Eom Ik-sang)教授、美國聖安東尼奧Trinity大學英文系黃心儀(Elaine Wong)博士,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次由日本籍內田直文教授主講「清朝康熙時代奏摺政治與皇帝權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國棟研究員擔任主持。清朝康熙時代的朝廷決議,主要沿襲前代明朝制度,並參考滿清入關前就存在的北方民族特有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內田教授考察康熙時代、雍正時代、乾隆時代奏摺政治確立的過程。他指出滿洲人為維持統治者的體面,公文採滿文、漢文合璧的形式,但也因此產生翻譯時的蕪雜及錯誤,或洩密等問題。因此,清朝皇帝開始用具有私信性質的奏摺直接與官員聯繫,得以迅速決議政令。為進一步分析其使用特色,內田教授分析了海峽兩岸現存史料,結果顯示出地域提奏的頻繁度和中央政府的重視度成正比,如直隸巡撫趙弘燮、西北地區、江南地區的地方官為提奏最多者。又如康熙執政後期與西北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中,他便直接透過奏摺與當地政府要員保持命令系統的暢通。此外,基於對皇室子弟的教育和磨練,眾皇子、皇孫的提奏也佔有一定比例。由此可知,奏摺系統是清朝政權在擴張領土,鞏固統治上的一個重要制度。
第二場次由韓國籍嚴翼相教授主講「有些韓語詞為甚麼與古漢語相像?」,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楊秀芳教授主持。除了外來詞以外,現代韓語詞有兩種來源,即固有詞和漢字詞。對於這兩種詞的來源,一般認爲漢字詞是由古漢語借來,固有詞則是韓國固有的詞彙。因爲韓語和漢語分屬不同語系,韓語固有詞在發生學上自然與漢語無關。但最近部分學者報告指出韓語固有詞中,有不少詞彙與中國上古音類似。嚴教授將這些韓漢類似詞叫作韓漢對應詞,並綜合多家學者說法,嘗試釐清韓漢對應詞是語言接觸下形成的漢語借詞或是韓漢同源詞。嚴教授的看法是,韓漢同源說之主張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而韓漢對應詞應該仍屬於漢語借詞。
第三場次由美國籍黃心儀博士主講「觀字 字觀——從圖象詩看語言的自性」,知名詩人羅青先生應邀主持。圖象詩是以文字的組合特性和物質性構成,是既要「看」又要「讀」的詩。臺灣圖象詩於1950年代發韌,是臺灣文學史不可忽視的一環。然而,詩壇上始終存在某些對圖象詩抱持負面評價的意見。部分詩人和詩評者認為它流於形式化,難以產生深層啟發,或批評圖象詩只不過是文字遊戲,沒有任何藝術價值。黃博士以「觀字」作為開端,觀察圖象詩中經過提煉的「字觀」,探索文字組合特性和物質性的介入如何影響創作以及對語言的理解。閱讀時可以觀察到的,除了肉眼看到的字,還有文字符號「表達—形式」的變向潛力,以及可現未現、變化多端的組合可能。從這角度來看,字符並非一堆呆板、被符號功用束縛的記號,而是富動感、富創造性的嬉移。
三場講座皆有相關領域學者前來參加,主持人羅青先生更慷慨贈送本館13本著作,讓讀者一睹知名詩人的文采。
左起:內田直文教授、陳國棟教授、曾淑賢館長
左起:嚴翼相教授、楊秀芳教授
左起:黃心儀女士、羅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