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漢學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22日下午舉辦今年度第五、六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今年度2位漢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科朴敏洙副教授,與日本名古屋大學人文學研究科土屋洋副教授擔任主講。
第五講座由朴敏洙副教授主講,講題為「跨越認同轉變的海峽兩岸:臺灣高級中學<歷史>課本中鄭氏政權敘述的演變」(Crossing the Strait of Shifting Identities: Analyzing the Evolving Portrayals of the Zheng Regime in Taiwanese History Textbooks),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盧正恒副教授主持。朴教授透過比較分析臺灣108課綱與101課綱的《歷史》教科書,深入探討鄭成功與「鄭氏政權」敘事在不同課綱下的變化,其詳細闡述了這些變革背後的學術背景與史學意義,並透過新舊教科書內容的增刪對比,揭示了歷史敘事如何隨著課程改革而轉變,進而反映史學觀點與研究取向的演進。朴教授也強調,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對歷史認知與文化認同的深層思考,更促使一種超越單一國家框架、流動網絡化的東亞史觀逐漸形成,為東亞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提供了重要啟示。
接著,土屋洋副教授主講,講題為「『歷史認識』的歷史:近代中國的教科書與日本」,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宋峻杰副研究員擔任主持。土屋教授以近代中國的小學歷史教科書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清末至中日戰爭期間歷史教科書中教材選擇與敘述發展的脈絡。土屋教授指出,透過梳理近代中國小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並聚焦於其與日本教科書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代的教育如何服從於政治,「史實」本身也不得不服從於政治。演講中土屋教授更以生動的比喻指出,歷史教科書作為形塑「歷史認識」的主要工具,其內容深受政治與時局的影響。他將歷史事實比喻為一塊「黏土」,而歷史認識的形成過程,就是不同「匠人」(例如政權或學術趨勢)根據不同目的,將這塊黏土塑造成不同形態器皿的過程,深刻闡明了歷史書寫背後所蘊含的權力與詮釋。
兩場講座均深入探討了教科書在歷史認知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了眾多大專院校學者、學生、教育工作者、國際漢學家及對歷史教育議題感興趣的民眾參與。問答時間,與會者積極提問,與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而富有啟發性的交流,為此次寰宇漢學講座畫下了圓滿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