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陳琍敏、武堂倫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4610日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候選人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女士、越南河內國立大學助理研究員武堂倫Vu Duong Luan)先生,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第一場次由美國籍陳琍敏女士主講「從《怒吼吧,中國!》到《日出》:舞臺音響、照明理論與中國左翼戲劇的發展初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周慧玲教授擔任主持。陳女士的演講主題是從舞台燈光和音響的角度,重新探討中國1930年代的左翼戲劇活動,分析劇本和劇場,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

陳女士選擇1930年代在中國轟動一時的蘇聯詩人特列季亞科夫所寫的《怒吼吧,中國!》,以及中國現代劇作家曹禺的名劇《日出》為實例。探討當時中國面臨列強壓迫,許多藝人和作家開始左傾並致力於以作品喚醒普羅大眾的現象。除了歷史和政治背景之外,《日出》與《怒吼吧,中國!》的相同之處在於感官知覺的運用,可以說「日出」的視覺意象搭配著「怒吼」的聽覺意象。然而,照明與黑暗,聲音與沈默不僅有象徵意義,當時也成為演出的實際問題:如何以有限的燈具造成舞台上的日出效果?如何將演員的自然聲音增強到震耳欲聾的呼叫?她認為,舞台技術的運用,是對於中國現代戲劇發展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

第二場次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張雯勤副研究員主持。越南籍的武堂倫先生發表「採礦政治學:中越邊界農文雲起事中的地方首領、華工以及高地社會」。農文雲是越南高平省人,十八世紀起為該地世襲土官,阮朝建立後亦擔任地方政府知州一職。有別於過去對農文雲在越南北方高地的起事(A.D.1833-35)的研究,多聚焦於阮朝中央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間的政治與階級衝突。武先生以長遠角度觀察越南採礦歷史,主張農文雲起事降低了礦業在十九世紀越南經濟上的重要性。他並認為此次起事反映中越邊界多民族的社會特色,包括越南人、當地少數民族,和相當數量的華人礦主、華工和商人,行商以及為礦區提供服務的人們。親屬關係、交易網絡、族群關係在這些邊區遠比對清朝或阮朝政權的效忠,更具影響力。武先生也檢視了平常時期往往被中央政府忽視的邊界地區,在面對多民族及多重利益關係的糾結時,其與統治者的關係產生何種對應的變化。

演講吸引許多相關領域的系所師生前來參加,尤其陳琍敏女士在哈佛大學的指導教授王德威院士也特地出席。主持人和來賓給予三位主講人許多寶貴的建議,將有助於他們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更臻完善。

活動圖片

左起: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女士、周慧玲教授、曾淑賢館長

活動圖片

會場一隅

活動圖片.

左起: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女士、周慧玲教授

活動圖片

王德威教授

 活動圖片

武堂倫先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