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應全球化下漢學研究的新挑戰,國家圖書館與波蘭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政治與新聞學院政治理論及哲學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at the Faculty of Political Sciences and Journalism, AMU)合作,於今(113)年10月17至18日假亞當密斯凱維奇大學共同舉辦「漢學研究與全球文化變遷‧翻譯與闡釋間的多語詮釋學」(Chinese Studies and Global Cultural Changes. Hermeneutics of Multilinguisticality between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國際研討會。會中專題演講配合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邀請斯洛維尼亞盧比亞納大學亞洲研究學系(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jubljana)羅亞娜 (Jana S. ROŠKER)教授主講,講題為「Trans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Method of Sublation」(跨文化研究與揚棄法)。我駐波蘭辦事處教育組曾素貞組長也蒞臨會場表達對於推動雙邊學術文化交流的支持與肯定。
10月17日會議開幕式,由該校政治與新聞學院副院長KANIEWSKA-SĘBA 教授(Aleksandra KANIEWSKA-SĘBA, Associate Dean of FPSJ AMU in Poznań)以及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主持。KANIEWSKA-SĘBA教授表示歡迎各界學者匯聚於此,並說明此次交流不僅為漢學研究帶來嶄新的視角,也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王涵青館長表示,國圖與亞當·米茨凱維奇大學關係深厚,2019年已與該校簽署國際交流合作協議,並設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成為本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的合作夥伴。從那時起,國家圖書館持續提供臺灣的漢學與臺灣研究出版品,並提供對臺灣重要學術資料庫。2023年6月,Stelmach教授和Szymczyński教授訪問國圖時,提出舉辦研討會的合作。雙方歷經一年多的規劃與聯繫,於今年10月成行。王館長感謝該校政治理論及哲學系Szymczyński教授的共同籌畫及其所屬政治與新聞學院的支持,並感謝各國學者共襄盛舉,成就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對於這次會議主題,會議主辦雙方咸認為漢學的確切含義長期以來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解釋來理解。因此,會議邀請了來自語言學、翻譯學、哲學、社會科學和比較文化研究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論。
經過兩天的國際會議切磋,來自臺灣、波蘭、美國、斯洛維尼亞、德國、法國等地學者,除了反思漢學研究與當代全球文化變化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全球和本地趨勢之間的潛在相似性和差異,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體現對於人文思想觀念的共通點。
詳細議題,請參見本次會議主題網頁https://isp.ncl.edu.tw/conf-isc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