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戴維理教授、安伺堂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3628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本中心學友美國古徹學院歷史學副教授戴維理(Evan Dawley),及本年度獎助訪問學人瑞士弗里堡大學高級研究員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主講。

第一場由戴維理教授演講「殖民地臺灣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成為臺灣人》出版之後的省思」,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羅士傑副教授主持。研究臺灣人認同的學術成果,大多將目光集中在1987年解嚴以後出現的社會和政治運動。然而,日據時代與光復初期才是創造臺灣人認同的第一個重要時刻。在此期間,臺灣高速擴張和發展的城市中心成為建立新認同的熔爐。在城市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北臺灣的重要港口城市基隆,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後代,面對日本殖民統治帶來的新機構和環境,他們集體創造了新的地方、族群和國家認同。這些認同又被1945年所謂的回歸中國主權統治所加強。

本場次講者討論基隆當地的民族形成過程,這在其專著《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已有所審視。講者進一步檢視本地人與日本菁英如何一起創造在地的城市認同,特別重視所謂的本島人之社會組織、宗教機構和節慶、福利領域以創立新的民族意識,並反抗日本和中國之國家認同強行置入。

第二場由安伺堂教授演講「在自然與國家之間:論臺灣國家公園的文化政治」,並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宋秉明教授主持。國家公園是一個現代機構,其歷史與民族國家的歷史緊密交織。根據臺灣1972年《國家公園法》的第六條,國家公園「具有重要之文化資產及史蹟,其自然及人文環境富有文化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需由國家長期保存者」。換句話說,國家公園該體現國家的「國體」,代表「國粹」而培養國家認同。不過,自然是自然而已:公園內的自然與公園外的自然沒有質性或定性的差異。那麼,國家公園本來是什麼?如果我們同意法規的定義,公園如何被賜予「國粹」,如何傳達「文化意義」而「培育國民情操」?終究,國家公園是帶有政治性的場所;成立國家公園是個帶有政治性的行為;國家公園不一定是公園之內包括的自然、風景等等,而是所有那些被社會或政府用來劃定公園的做法,表明公園具有特殊意義。從這個觀點來說,本演講闡明國家公園在塑造臺灣國家認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日兩場講座吸引將近60位聽眾前來,多位國內外的研究生踴躍參與並提問。兩位主持人亦表現稱職,充分表達其評論意見,現場充滿了學術交流的氣氛。會後亦有許多聽眾手持《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一書請作者戴維理教授簽名留念,盛況空前。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會場一隅  
會場一隅

聽眾提問  
聽眾提問

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回答提問  
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回答提問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左起:羅士傑教授、戴維理教授(Evan Dawley)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右一: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右一: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左起:宋秉明教授、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