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天江喜久教授、武昭先生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3524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年度獎助訪問學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和解研究所研究員天江喜久(Yoshihisa Amae),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候選人武昭(Thiago De Oliveira Braga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天江喜久教授演講「成為『韓國人』:戰後在臺韓僑的遣返、異域經驗與解殖」,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藍適齊副教授主持。1945815日二戰結束時,有二千多名韓國人仍在臺灣。雖然戰後大部分都回國,但仍有近四百人繼續留在臺灣生活。其中,以漁業為生的男性及其家屬佔大多數。另外,還有近五十名二十歲出頭的未婚女性。國共內戰時,亦有一批韓國人,從中國大陸逃難至臺灣。這些韓國人成為臺灣戰後的「在臺韓僑」。僅管臺灣在90年代民主化之後,開始重視多元文化與族群議題,但韓僑的故事仍未被聽見。天江喜久教授從政府檔案與口述資料,分享在臺韓僑的歷史軌跡。

第二場由武昭先生演講「茶道藝術與灣的飲茶政治」,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譚鴻仁副教授主持。創立於80年代的茶道藝術如今在海峽兩岸流行,逐漸包括了一系列被儀式化的泡茶實踐、品茶的體驗知識以及與中國傳統思想的密切對話。在展示過程中,一群自封為「品茶大師」的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並借助兩個通常翻譯為英語“Tea Art”的華語詞彙,即「茶藝」和「茶道」。本場講座探討這兩個術語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以「藝」與「道」作為茶道藝術的組成邏輯的框架。目前流行的茶道藝術代表中國永恆不變傳統的假設,抑或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之假設,同樣在此受到質疑。通過在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的民族志田野調查,本場講座表明茶道藝術是一種高度複雜的社會現象,給予自我建設、社會性以及政治性帶來明顯的變化。

本日兩場講座吸引將近30位聽眾前來,會後對於在臺韓僑與遣返臺僑的比較,以及兩岸茶藝文化的差異爭論激烈。兩位主講人流利的中文與現場聽眾互動無礙,兩位主持人亦表現稱職,現場學術交流的氣氛十分熱烈。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葉毅均編輯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葉毅均編輯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天江喜久教授  
天江喜久教授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  
左起:藍適齊教授、天江喜久教授

左起:譚鴻仁教授、武昭先生  
左起:譚鴻仁教授、武昭先生

武昭先生  
武昭先生

聽眾提問  
聽眾提問

左起:譚鴻仁教授、武昭先生  
左起:譚鴻仁教授、武昭先生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