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孔思宇教授、貝思維先生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3425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年度獎助訪問學人,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學系孔思宇(Ulug Kuzuoglu)助理教授,與牛津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貝思維(Billy Beswick)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孔思宇助理教授演講「中國文字與全球訊息時代」,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鄭毓瑜院士主持。從清末開始,中國的改革者和革命者認為中國漢字需要消除。在他們眼中漢字太難學習,阻塞通訊管道,妨礙科學進步,不符合現代化的需求。本次演講則探討從清末到194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的全球史。通過考察文字現代化的物質條件和政治經濟因素,孔教授主張這些文字改革是一個新興資訊時代的第一線。面對新通信技術和基礎建設的挑戰,以及工業、教育和官僚的資訊管理壓力,改革者將文字作為提高勞動效率和規劃可選擇的政治未來的工具。

第二場由貝思維先生演講「『死亡的敞開性』: 臺灣原住民如何通過他者』來表現自我」,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芳玫教授主持。解嚴以來,原住民文化在臺灣文藝界的地位逐漸提升,原住民文藝創作產量也日漸增加。此前數世紀中,定居殖民之壓迫不僅導致原住民文化邊緣化和弱勢化,而且迫使它處於垂死狀態。卑南族作家、編輯暨政治人物孫大川於民國88年的散文〈陪他們走最後一個黃昏〉提議:原住民若要自己的文化復振,有必要先面對文化死亡的可能性。他引用基督教聖經裡耶穌復活的故事為例,鼓勵原住民不要懼怕文化改變、外界影響等等問題,因為這些都像死亡一樣是無可避免的。孫大川認為原住民文化要真正存續下去,應該像耶穌一樣跨進「死亡的敞開性」(the openness of death)來復活。本場演講首先解讀孫大川這篇散文,後用「死亡的敞開性」來剖析幾部原住民的創作,其中包括賴安淋(Anli Genu)的油畫、林介文(Labay Eyong)的編織作品、曾修媚(Rimuy Aki)長篇小說《山櫻花的故鄉》,與邱金士(Auvini Kadresengan)的《野百合之歌》等。

本日兩場講座吸引許多聽眾前來,孫大川教授亦驚喜現身,全程與會並加入討論。兩位主講人流利的中文與現場聽眾互動無礙,兩位主持人亦表現稱職,現場學術交流的氣氛十分熱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孔思宇教授  
孔思宇教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左起:鄭毓瑜院士、孔思宇教授

左起:林芳玫教授、貝思維先生  
左起:林芳玫教授、貝思維先生

貝思維先生  
貝思維先生

左起:孫大川教授、林芳玫教授、貝思維先生  
左起:孫大川教授、林芳玫教授、貝思維先生

左起:孫大川教授、貝思維先生、林芳玫教授  
左起:孫大川教授、貝思維先生、林芳玫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