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臺灣漢學講座邀請韓可龍教授演講

  今(111)年下半國際疫情趨緩,本館與「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夥伴義大利羅馬大學東方學系,以及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聖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所等合作,於112526日假羅馬大學舉辦「近代中國跨文化變遷下的文學、宗教與人文發展」(Literature, Religion and Humanities Cross-cultural Processes in Modern China)國際研討會,其中專題演講與「臺灣漢學講座」聯合舉行,邀請韓可龍(Henning Klöter)教授於會議首日主講「Western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linguistics: Documents, periods, and ideologies」(西方傳教士與漢語語言學:文獻、時期與意識形態)。本場次原定由羅馬大學東方學系馬西尼(Federico Masini)教授主持,馬教授因身體微恙無法出席研討會,因此由該系教授保羅(Paolo De Troia)教授主持。

    本場次講者韓可龍教授為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亞非學系(Institut für Asien- und Afrikawissenschaften,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大中華區的語言及文化研究、漢語文學、傳教與殖民語言學、中國語言學在歐洲的歷史、臺灣研究等。

    講座中,韓可龍教授分享其對於西方傳教士研究漢語的研究成果。首先,韓教授介紹西方傳教士研究漢語的歷史概況及其利用的史料是西方天主教以及新教傳教士珍貴的手稿與當時出版的印刷書籍。其次,韓教授分享,其分析不同教派傳教士資料之後,發現不同時期西方傳教士研究漢語時有其背後所隱藏的語言意識形態。即早期西方傳教士研究漢語時幾乎是精英主義思想,僅聚焦於中國境內的文化以及政治菁英的語言表現,唯一的例外是東南亞的華僑社區。然而,自從西方的新教傳教士於19世紀來到東方後,中國語言學的多樣性獲得了實質性的開放,即西方國家藉由傳教士的研究了解中國方言的多元性。演講尾聲韓教授除了介紹19世紀的西方漢學家,亦提及19世紀末德國政府與民間對於東方的高度關注,促使1887年柏林大學創立了東方語言學系。

    演講後的問與答時間,韓可龍教授針對各方發問一一回答,各方學者與聽眾也表示都很珍惜此次實體的學術交流,期待未來國際漢學研究有更多跨區、跨領域的交流。
韓可龍教授  
韓可龍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