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劉紀蕙主講:從『一分為二』與『餘』出發:再次思考邊界政治、邊緣化的人民以及戰爭狀態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1214日上午共同舉辦「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劉紀蕙主任,主講「從『一分為二』與『餘』出發:再次思考邊界政治、邊緣化的人民以及戰爭狀態」,並由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擔綱主持。

  劉紀蕙教授首先分享何謂「一分為二」?「一分為二」涉及思維與物質社會辯證運動的兩大概念,也關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對立,更是冷戰結構下各國主體、政治、經濟相互對峙的狀態。劉教授關心的是:為何這些意識形態會主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觀經驗,又深刻地衝擊個別社會內部的主觀處境,有哪些人被體制所排除,而這些機制是在什麼脈絡下被構成的?

  除了以馬克思、列寧與毛澤東等人學說作為思考背景,劉教授亦藉由黑格爾《精神現象學》,思考人的主體如何在辯證否定運動中不斷塑造、延展。以拉岡的拓樸學(topological),探討我思主體(the barred S)與鏡像自我的拓樸空間。透過巴迪烏所提出的空集合與子集合,找到可以不斷翻轉重組,讓內部自我更新的動力因。劉教授指出這三位哲學家給予的啟發,便在於如何找到隱性的拓樸空間,挖掘出新的力量,以知性修改我們被灌注的主觀意識。

  劉教授也嘗試從中文脈絡中尋找被隱藏的語彙,尋思能否重新提供力量,以回應當代歐陸激進政治所提出的挑戰。因此她重新閱讀《莊子》,以及方以智、譚嗣同、章太炎等人如何回應時代的課題。尤其方以智提出「餘」的概念,似乎「無用」是「有用」之餘,但在「餘」之中也可能帶有扭轉、翻轉的力量與可能性。最後,劉教授借用方以智的說法:「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更要「疑法何以謂法之法」,提醒知識分子應當保持警惕。

  劉紀蕙教授不僅學貫古今、東西,重視思想家、哲學家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她自身也關心哲學思想與學術研究能否轉化為行動?此行動未必是走上街頭抗議,而允許各種各樣的形式。她分享了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如何帶領學生推動媒體實驗室、策畫影展、拍攝紀錄片,利用科技研發線上Podcast、設計外籍漁工法律諮詢APP,也鼓勵研究生成立研究小組、出版小誌與電子書,推擴知識資訊的流通性。她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引領臺灣、越南、烏克蘭、印尼等世界各地的學生,皆能以行動介入社會、促進人權平等,並改善群體關係。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劉紀蕙主任演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劉紀蕙主任演講

劉紀蕙主任演講  
劉紀蕙主任演講

劉紀蕙主任演講  
劉紀蕙主任演講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擔綱主持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洪世謙教授擔綱主持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戴遠雄助理教授提問發言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戴遠雄助理教授提問發言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參與討論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參與討論

與會學者及聽眾合影留念  
與會學者及聽眾合影留念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