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學研究中心
中文 English 網站地圖 回漢學中心首頁1 回國圖首頁2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包弼德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2121日上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 Charles H. Carswell 講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主講。講題為「數位人文:圖書館,研究中心,與網絡基礎設施」,由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主持。

曾淑賢館長表示,包弼德教授的學術成就與擔任行政領導方面的事蹟,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自1985年起執教於哈佛大學,現任該校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Charles H. Carswell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代至明代的思想史、菁英與宗族文化。他在2013年擔任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時力倡國際合作,包括建置「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由哈佛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學共同構置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The 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簡稱CBDB),對於新世代的漢學研究,無論是數位人文研究或者輔助傳統文獻研究,對於全球和學領域研究者都影響深遠。

本場演講以包教授新作《志學斯邑:十二至十七世紀婺州士人之志業》(Localizing Learning: The Literati Enterprise in Wuzhou, 11001600)作為開始,包教授講述如何以哲學與文學文本的詳細解讀,配合對社會與親族網絡的量化分析,調查社會實踐與宗族與同儕網絡如何成就文人在地方、區域與國家背景下的自我定位。接著他介紹為了便利進行類似的學術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各式資料庫如哈佛大學的「China Local」、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等。

他並說明跨國際,跨機構之間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數位人文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如主題模型建置、群體傳記學、空間分析、社會網路分析等。演講的尾聲,包教授指出圖書館是學術研究與知識傳播的根本,在數位時代的讀者對圖書館提出數位館藏的需求時,圖書館與館員有哪些方式可以應對。包教授亦邀請與會學者參加即將於明(2023)年31416日,由哈佛大學相關研究機構與圖書館共同主辦的「Tools of the Trade: The Way Forward」研討會。此會議將探討中、臺、日、韓、越等國及佛教研究的媒體,從印刷品到數據化的過渡。

包教授為國際知名學者,本場演講吸引近百位聽眾進場聆聽。亦有多位在臺灣不同領域,從事數位人文研究的學者前來聽講。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祝平次副教授等。希望能將所學與數位人文的技術做更進一步的結合,以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務。


曾淑賢館長開場致詞  
曾淑賢館長開場致詞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

包教授回答現場提問  
包教授回答現場提問

包教授回答現場提問  
包教授回答現場提問

陳熙遠教授提問  
陳熙遠教授提問

會後與會學者提問  
會後與會學者提問

包弼德教授為館藏圖書簽名  
包弼德教授為館藏圖書簽名
back
top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通訊(另開視窗)
國家圖書館(另開視窗)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另開視窗)
臺灣獎助金(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粉絲專頁(另開視窗)
臺灣獎助學金(另開視窗)
推展海外漢學交流(另開視窗)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另開視窗)
國家圖書館投審稿系統(另開視窗)

資料更新:2023/3/26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12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截至目前累積拜訪人數:8744610人次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