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9月27日由傅可恩教授主講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927日上午共同舉辦「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教授,主講「關於挽救她的語言,一個原住民的小孩能夠教我們什麼?」,並由計畫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Mark McConaghy)助理教授擔綱主持。

  傅可恩教授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的族群文化及「語言復振」議題,近期他與學生Sifo Lakaw合著論文No One at School Can Speak Pangcah’: Family Language Policy in an Indigenous Home in Taiwan,分析Sifo與妻子Kidaw如何在家庭中建立起族語環境,讓兩位女兒OlicNikar得以從小就透過學習族語,找回族群傳承與自我認同。除了「家庭語言政策」的訂定及執行,他們也搭配政府推行的「族語保母計畫」,讓熟諳族語的長輩或族人可以一同教育小孩,建構自然的、家庭化的學習環境。目前Olic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可以流利地使用族語,而部落的長輩聽到年輕一代會講族語,也非常感動。

  傅可恩教授指出,由於臺灣戰後初期至1980年代末所強力實施的「國語政策」,以及年輕人往城市出走,使得族語流失乃至瀕危的情況嚴重;傅教授援引了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談論的「文化資本」(le capital culturel),說明學習主流中文和少數族語有著顯著的價值差距和交換功能,新一代原民便往往連帶失去學習族語的動力與誘因。此外,學校母語教育雖可達致「價值賦予」(Valorization)的效用,但課程時間短暫及實際運用族語的比例失衡,較難真正建立學習語言的良好管道,而「家庭語言政策」的回歸非常關鍵,由原生家庭父母親起帶頭作用,讓族語、族群文化及認同自信永久傳續。

  同時,傅可恩教授觀察到一種文化的「回沖效應」,係指當孩子面對外在環境(尤其是學校體制教育),無論是同儕、陌生人的語言差異,都可能影響孩子對於自身母語的接受度與認同感。因此,如何妥善處理回沖效應的衝擊,以及重視孩子在學習及成長過程中的「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傅教授認為,關於「語言復振」,可以效仿SifoKidaw翻轉文化資本,讓族語在家庭中變得不可或缺;尤其關鍵的是,大家必須意識到多元的語言學習並不會導致「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反而更能建立良好的語言能力和開闊的文化視野,對於社會整體和諧共處也大有助益。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Mark McConaghy)助理教授擔綱主持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Mark McConaghy)助理教授擔綱主持

傅可恩教授  
傅可恩教授

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教授介紹「文化資本」及「零和遊戲」觀點  
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教授介紹「文化資本」及「零和遊戲」觀點

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教授聆聽聽眾發言提問  
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教授聆聽聽眾發言提問

學者與聽眾合影  
學者與聽眾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