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9月22日由康豹教授主講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於922日下午共同舉辦「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Paul R. Katz)特聘研究員,主講「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並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羅景文擔綱主持。

  康豹教授致力鑽研中國宗教社會史、台灣宗教社會史、中國道教史等學術領域,從起初探討「溫元帥」、「呂洞賓」信仰到後續研究「噍吧哖事件」、「王爺」信仰等脈絡中,可以窺其從中國東南沿海到深入台灣的研究軌跡。近來康豹教授復提出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藉由長期從事田野調查的親身經驗,發現在華人社會中的建醮拜懺、治病法事、送瘟和瘟等宗教儀式,既有驅逐瘟神疫鬼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藉由種種「受難儀式」(rite of affliction——例如透過懺悔平息天譴、陣頭淨化發生過災厄的不祥之地、燒王船送瘟神等,試圖解決社會問題並撫慰人心。

  康豹教授指出:在疫病發生期間,不免伴隨產生諸多違背人性的現象,人與人之間遭致隔離,瘟疫本身也對身心健康乃至社群記憶傷害極大,這使得瘟疫自古幾乎不曾有紀念碑,意味著人們恨不得趕緊遺忘它,遑論紀念。康豹教授也表示,無論現代化社會中科技、醫療如何進步,宗教信仰及儀式仍不可或缺,例如在臺灣傳統的「祭改」儀式中,雖僅是一種象徵性的懲罰,卻往往能讓信徒痛哭流涕,箇中原委正是因為受難儀式給予人的身心觸動力量,個人乃至社會的罪孽與不幸,都在過程中呈現並尋求平撫、救贖。

  在演講過程中,康豹教授分享許多饒富意趣的照片,例如某張照片中,可看到信眾隨著城隍爺夯枷遊街,穿梭在城市街頭,背景則襯著新莊警察局、麥當勞等建築。陰陽二間的司法象徵與多元文化混雜並存,妙趣橫生。羅景文副教授也表示,很多傳統宗教形式在當代未必能被人理解與接受,但宗教儀式卻透過自身力量淨化地方,也長期撫慰人心安寧,儼然是臺灣社會舉足輕重的正面能量,值得增進瞭解。

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羅景文擔任開場引言人  
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羅景文擔任開場引言人

中山大學中文系莫加南助理教授代表「跨文化漢學之島」標竿計畫向康豹研究員致意  
中山大學中文系莫加南助理教授代表「跨文化漢學之島」標竿計畫向康豹研究員致意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演講身影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演講身影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演講身影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康豹演講身影

主講人與講題:「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主講人與講題:「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演講參與者集體合影  
演講參與者集體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