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6月10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何祿凱(Luke Habberstad)副教授,以及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艾麗娜(Arina Mikhalevskaya)女士主講。
第一場演講由何祿凱教授主講「水利、水害、水性:論兩漢時期關於水利工程的三種觀點」,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閻鴻中副教授主持。兩漢時期修建堤防、水壩、運河和灌溉系統的數量前所未有。有些學者認為此類大型水利工程強化了「專制」政體的統治力。然而解釋兩漢政府為何更加重視水利問題的新陳述,還是極少。何祿凱教授舉出《史記》河渠書與《漢書》溝洫志,以及史料和出土文獻中選擇的案例,說明從上古至秦漢時期,隨著帝國版圖擴張、人口增加、居民遷徙與糧食流通等需求,不僅水利工程的規模和目的發生巨大變化,朝廷與官員對水資源的「性質」以及如何「控制」水資源的看法皆出現大幅轉變。從早期對水的「利」與「害」的關注,我們看到人們對於水本身的「性」提出更多問題,以及人們是否可能在操縱水的同時,避免潛在的長期性災難後果。
主持人閻教授也補充說明,進入秦代與漢代後,中國人對水利的觀念,漸漸從原先的「決水以攻敵」等軍事用途,轉變為民生及灌溉方面的「建設」導向。但在此過程中,政府官員逐漸對治水的方式產生諸種相異的看法。何教授的演講不僅探討水利概念的發展,亦蘊含著對中國古代政府治理國家方式的演進流程。
第二場演講由艾麗娜女士主講「天馬與神樹:乾隆時代關於邊疆的自然史知識生產」,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哲嘉副研究員主持。艾麗娜女士的演講以西域貢馬和東北地區的兩種樹木為例,探討清朝從政治人物到學者對邊疆地區的罕見動植物的看法。例如乾隆皇帝以哪些詞語形容他蒐羅到的「神馬」。如何在政治話語中討論這些「異獸瑞禽」、「奇花瑞木」,並如何將它們歸類為自然史的一環。透過對《欽定西域圖志》、《欽定盛京通志》、《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清宮獸譜》、乾隆帝的《御製詩》等清代古籍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清朝皇帝、大臣、邊疆駐軍、地方官員等等都從事博物學研究,特別對邊疆地區前所未聞或外來品種的動植物感興趣。乾隆並且在朝廷編纂的各種各樣動物類書和其它著作,如《御製寄題哈薩克獨樹有序》、《御製神樹賦并序》中,進行理學上的格物致知論述。現實存在的動植物品種與只存在於古籍中的「奇花瑞獸」之間並無嚴格區分。都被描寫為「奇」、「靈」、「瑞」等等,並經常被認為是「異瑞」、「殊方瑞產」。
受疫情升溫影響,本中心寰宇漢學講座首度以線上呈現,各界反應熱烈,兩場演講共計超過200人次上線參與,並有來自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等地的學者加入。展現出後疫情時代線上學習的熱忱與學術交流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