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劉珍妮教授、馬加什先生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513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及學友講座各一場,邀請本中心2008年度外籍學人,2021年度傅爾布萊特獎助學人,美國中密西根大學歷史學系劉珍妮(Jennifer Liu)副教授,以及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馬加什(Mátyás Mervay)先生主講。

第一場由劉珍妮教授主講「兩種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王良卿副教授主持。為強化對青年的掌控,國民黨於1938年成立了三民主義青年團(SQT1946年三青團團員總數達到150萬人。雖然國民黨的原意是吸納十多歲的青年,但要職與領導幹部仍舊被年長者所把持。日戰爭時期,年輕團員因為總是居於聽命行事的一方,與國民黨灌輸意識型態而常感沮喪,許多團員對三青團的宗旨感到疑慮。

1952年國民黨成立另一個青年組織: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China Youth Corp, CYC)。主要由蔣經國領導救國團帶領青年男女們進行密集的軍事訓練,給予愛國軍事教育,組織各種體育,營隊,文藝等活動,廣受歡迎的休閒活動使救國團有別於三青團的乏味教條。劉教授指出此兩組織的相異處反應出國民黨對學生與民族主義的態度轉變,國民黨意識到必需建立一個以提供各種娛樂活動吸引青年們參加的組織,激發年輕學子努力保衛臺灣免受共黨攻擊的決心主持人王教授則補充說明,相比遷臺後成立的救國團,三青團的行動目標更偏重於國民黨內的派系對抗。此種青年組織在世界上的一些剛性政黨如共產黨、法西斯黨派中並不罕見。

第二場由馬加什先生主講「國際化、難民、僑民——民國時期中國的匈牙利外僑團 1924-1940)」,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李今芸退休教授主持。民國時期的中國在為統一和主權奮鬥的同時,也恰逢前所未有的國際化階段。除了勢力強大和擁有特權的外國人外,南京政府還面臨管理來自歐洲貧困難民的挑戰。馬加什先生的演講旨在探討段中歐難民的跨國救濟史,特別是保羅.康茂(Paul Komor)及其同仁在猶太難民救濟工作前的慈善事業。馬加什先生的看法是:一、一戰期間被北洋政府收容的奧匈帝國戰俘,提供了一個展示能力和主權的外交機會;二、在1920年代救援前奧匈戰俘所積累的人道主義經驗,讓上海的中歐僑民團體領導人,面對1930年代更大規模的猶太難民危機有充分準備。特別是由哈布斯堡後的移民匈牙利人創建的匈牙利救濟基金,探索它對在華的無國籍人士和非條約國國民,所提供的援助和保護。

本日兩場演講在國家圖書館及漢學中心嚴謹的防疫措施下順利進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黃庭康研究員、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副研究員,以及匈牙利駐臺貿易辦事處李莉副代表(Deputy Representative -Ms. Lili Siklós)皆前來參與討論。

左起:王良卿教授、劉珍妮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王良卿教授、劉珍妮教授、黃文德組長

劉珍妮教授  
劉珍妮教授

馬加什先生  
馬加什先生

左起:李今芸教授、馬加什先生  
左起:李今芸教授、馬加什先生

左起:王良卿教授、馬加什先生、劉珍妮教授、李今芸教授  
左起:王良卿教授、馬加什先生、劉珍妮教授、李今芸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