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21年4月29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音樂院講師張璿(Hsuan Chang Kitano)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游靜(Ching YAU)客席教授主講。
第一場由張璿博士主講「臺灣即興音樂2000—2021」,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蔡淩蕙副教授主持。張博士呈現在漢學中心研究期間,參與實踐調查臺灣自2000年至今,音樂文化上呈現的漢文化、歐美文化、日本文化多元多重影響,以及其發展的跨界與跨文化經驗。張博士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自身經驗,實地介入即興音樂的創作中,並在2019年開啟了「Project Cadenzas大鍵琴華彩跨領域計畫」。嘗試以「巴洛克音樂之即興」和「古典曲式中的華彩奏(cadenza)」為理論基礎,歷經演奏風格探討、即興、作曲、跨領域研究等方法,最終透過各式傳統樂器,包括古琴、笛,以及原住民樂器如鼻笛展演呈現。張博士的演講以音樂歷史角度與音樂理論分析與基礎,呈現臺灣即興音樂在跨域跨文化的音樂語言碰撞的過程中,凸顯的當代音樂家內涵與突破的音樂語彙。以及在傳統多元的音樂語彙中相互溝通、交流、理解,所呈現的傳統與當代。同時,她也不忘指出目前臺灣即興音樂仍有著著作權混淆不明等需要克服的問題。
第二場由游靜教授主講「舊身體新戰爭:台語片的生理政治」,邀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王君琦執行長主持。本場演講嘗試進一步探討台語片如何藉由挪用中國武俠及國防電影、日本政宣片、美國諜報片和泰山/叢林探險片等類型語言,重新整理並打造歷史與自身的交集。游靜教授分析冷戰時期的臺灣電影,指出電影成為全球冷戰籠罩下資本及技術較量的競技場。反共亞洲電影網絡的打造,也影響了每一個亞洲反共基地對內的自我想像與對外行銷的國家形象。作爲一種很貼近庶民生活脈搏的文化構成,台語片中展現的男生身體,則抒發與建構了在地的感覺經驗(felt experience)。
今日兩場演講皆呈現主講人長期研究計畫的部分環節,亦使聽眾感覺到藝術與媒體在不同時代所呈現樣態與人們寄託其上的訴求差異之巨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錚雲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丁乃非教授、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許勝欽助理教授、202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得主蘇致亨先生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前來參加,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