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羅子毅教授、沈國明博士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01027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文系羅子毅Roman Shapiro)副教授、以及2015年獎助訪問學人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主席沈國明(Sim Kok Meng)博士主講

第一場由俄羅斯籍的羅子毅副教授演講「西方的中國公主:從波斯童話通過普契尼歌劇到中國戲曲」,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陳相因副研究員主持。18世紀的歐洲,中國經常被用作喜劇的異國情調。作家勒薩日(Alain-René Lesage)和作曲家多納瓦爾(Jacques-Philippe d'Orneval)根據德拉克魯瓦(Pétis Delacroix)出版的波斯童話故事集《一千零一日》創作了喜歌劇《中國公主》。羅教授的研究旨在探討這類歌劇的故事源流與變革。他指出具體情節取自波斯詩人尼扎米(Nizami)的史詩《七個美女》(The seven beauties)和馬可波羅所述有關蒙古公主的故事。至於新娘給新郎出謎語,而失敗者被處決等則是各國民俗文學的典型情節。《中國公主》歌劇只採用了德拉克魯瓦故事的重點情節。

進入19世紀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德文譯本(1801)刪除了一些喜劇場景,使整齣劇目變成了詩意的心理悲劇。而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1926)在主旋律使用八種真正的中國曲調,為故事增添了真實性,這些改動都讓本劇更合乎當世觀眾的口味。主持人陳教授也補充說明,杜蘭朵公主在劇中的形象,其實更偏向「非漢族」的斯拉夫或蒙古裔女子。在愛情的掙扎以及追求自由的渴望上,與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東方元素,其實有著一些共通之處。

第二場由馬來西亞籍沈國明博士演講「從「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發現臺灣戲劇史料」,邀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林偉瑜副教授主持。2019年,馬來西亞「心向太陽劇坊」借由馬華話劇邁入百年發起「搶救百年馬華話劇史料運動」。在馬來西亞全境收集史料的過程中竟發現了不少來自臺灣的劇團、劇人和劇作的記錄。足見彼此聯繫之頻繁、關係之複雜緊密以及交流內容之豐富。

日治時期的臺灣,有的劇團因「皇民化運動」而遭取締,演劇人員為了生活被迫選擇到馬來亞演出;有的演劇人員則配合政府的政策肩負使命,南下宣傳或收集馬來亞情報。中華民國未成立以前,孫中山先生為了獲得東南亞廣大華僑的支持推翻滿清政府,早已應用演劇來宣傳革命,在馬來亞播下了「文明戲」的種子。五四運動爆發以後,馬來亞逐步奠定了現代戲劇(話劇)的發展,華僑在不同時期成立劇社,戲劇成爲負起抗戰救國、籌款賑災、移風易俗、針砭社會和提高人民智識的有利工具;1949年政府遷臺以後,為了完成反攻大陸和達到海外華僑統一戰線的目標,設立「海外劇藝推行委員會」,與海外華人華僑戲劇工作者建立密切的聯系。沈教授認為,臺灣對戲劇傳播至海外,猶如一面鏡子。不只可讓我們了解臺灣政府對的海外僑務政策與方針,同時,更進一步從戲劇推廣過程中認清臺灣所面對的課題, 以及東南亞各國社會、政治環境的樣貌。

本日的兩場講座主講人,均對與中國戲劇與外國文化相互交織的部分有著深入研究,包括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于善祿助理教授、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鍾欣志助理教授等學者皆前來聆聽交流,會場互動熱烈。

左起:陳相因教授、羅子毅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陳相因教授、羅子毅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陳相因教授、羅子毅教授  
左起:陳相因教授、羅子毅教授

會場一隅  
會場一隅

陳相因教授評論  
陳相因教授評論

左起:林偉瑜教授、沈國明博士  
左起:林偉瑜教授、沈國明博士

林偉瑜教授提問  
林偉瑜教授提問

林鶴宜教授提問  
林鶴宜教授提問

與會學者合影  
與會學者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