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葛仕達教授、吉敏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1115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邀請俄羅斯科學院歷史及考古研究所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緬甸國際事務與戰略合作研究院吉敏教授(Kyee Myint)專題演講。兩場活動並分別由國立中正大學郭靜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與,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楊聰榮副教授擔任主持。

第一場由葛仕達教授主講「古代歐亞冶金發展的主要趨勢和中國的觀點」,演講主要為他前往歐亞大陸北部和歐洲考古遺址,分析金屬和礦渣,進而整理出的古代冶金初始礦石與所生產的合金類型之間的相關性:1)冶煉天然銅和氧化礦石-純銅,2)用砷礦物合金冶煉超鹼性岩石中的氧化礦石,3)冶煉黝銅礦,4)硫化銅鐵硫化物-銅錫合金。以上述合金的產生年代及分布,解讀歐亞大陸冶金技術的傳遞與過渡,以及社會和經濟的背景。葛教授指出,中國冶金有地方性起源,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量非常有限。現今的主流思想:中國冶金和歐亞大陸的冶金發展相互呼應,草原歐亞大陸的冶金技術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冶金業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在西元前53千年的長江流域,便有冶金的存在。二里頭文化的考古資料則顯示以銅錫合金取代稀少的純銅,間接推動了日後商代的強盛。

第二場由吉敏教授主講「中緬經濟走廊(CMEC)協定與緬甸的未來」。緬甸與中國、寮國、印度、孟加拉、泰國等五國相鄰,和中國之間國境線最長。影響了該國政府傾向接受「一帶一路」政策。吉敏教授的演講先介紹緬甸自1988年以來的軍、政背景,與中、美之間的往來。中緬經濟走廊(China-Myanmar Economic CorridorCMEC)協定已於20185月簽訂,並在201876日同意15點共同備忘錄。「走廊」將從中國雲南省通往緬甸中部的曼德勒,東至仰光,西至皎漂經濟特區(Kyaukphyu Special Economic Zone)。根據共同備忘錄,兩國政府將在許多方面通力合作,皎漂項目也包含在中緬經濟走廊的規劃中。最初,緬甸參與一帶一路的過程未得到民眾的全心支持,肇因於緬甸人民在軍政府時代和中國商人、公司行號打交道的經驗。然而,緬甸正面臨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巨大挑戰。國內的政治衝突,基礎建設匱乏,能源供應短缺,教育和衛生的投資不足,在在限制著它的發展前景。緬甸相信透過加入一帶一路,有助於興建基礎建設,發達經濟,進而恢復國家的安定。從中國的角度觀之,中緬經濟走廊協定則提供向印度洋地區發展經貿的戰略優勢。

本次的兩場演講題目雖較傳統漢學稍有差異,仍有相關領域學者前來參與討論,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的中國考古專家石蘭梅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的石之瑜教授皆有出席討論。

左起: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郭靜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黃文德組長  
左起: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郭靜云教授(Olga Gorodetskaya)、黃文德組長

左起:葛仕達教授、郭靜云教授  
左起:葛仕達教授、郭靜云教授

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  
葛仕達教授(Stanislav Grigoriev)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  
左起:吉敏教授、楊聰榮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