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年10月9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學人,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黑田明伸(Akinobu KURODA)教授分享研究成果,並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何漢威研究員擔任主持。
黑田教授演講主題為「中國貨幣史上的用銀轉變──切片、秤重、入帳的白銀」貨幣的功用大致可分為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及記帳單位等三種。歷史上一個國家同時有兩種貨幣分別在市場上流通,另作遠距離貿易或儲值之用的互補情形,並不罕見,中國通貨系統中的銀兩(yinliang),在古代帝國時期的國際貿易上扮演絲綢的輔助品。元代發行的紙鈔面額為銅錢,但以銀的重量為計價標準。銀在明代成為稅收計算的標準,16世紀來自日本石見、秘魯波托西兩地的豐富銀礦供應,使得切成小片的銀片廣為地方貿易使用。在華南地區,家家戶戶從未嘗見過銀子,到人人都隨身備有將銀子切片的小道具。
左起:何漢威教授、黑田明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