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學研究中心
中文 English 網站地圖 回漢學中心首頁1 回國圖首頁2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學友講座與寰宇漢學講座分別邀請邀請饒博榮教授與冉安仁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9730日下午舉辦兩場講座,首場為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饒博榮(Steven L. Riep)副教授演講「抗戰後臺北街路命名,政治象徵意義與文藝創作者之反思與反應」,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劉正忠副教授主持。第二場為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冉安仁(Aaron K. Reich)助理教授演講「成為道教之神明:明代道封之證件「李忠道封卷」之研究」,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謝聰輝教授主持。

本中心自民國 78 年起,實施「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迄今已超過480人來臺研究,學人來臺完成研究之後,中心將安排學術討論會「寰宇漢學講座」促進國際學人與本地學界互動;另外,中心也不定期邀請歷屆漢學學人返臺後發表學術演講、分享研究成果,以聯繫學人與中心情誼,同時提昇國際漢學研究風氣,今日首場講座即屬此系列。

饒博榮教授為本中心199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現任美國楊百翰大學亞洲與近東語言學系。他的演講指出;1945年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後,光復了原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為了去除日本殖民統治色彩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將五十年來日本占據統治時期的一切痕跡,如政治機關、建築、公園、街町與馬路的名稱,陸續以中國的名字取而代之。新的地名多半是與當時政府的要員、政治政策與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如1948年臺灣總督府改稱為介壽館,而前方的馬路則改稱為介壽路,之後就有中山路、中正路、新生路、民權路、光復路、忠孝路、仁愛路等其他的名稱逐一出現。當時計劃執行人員直接以中國大陸的地名命名臺北當時市中心的馬路,以中國大陸東北部的名稱命名臺北市區東北一帶的馬路,如德惠街、吉林路與長春路,用臺北市區西南部亦同,如重慶路、西藏路、昆明路與成都路。那麼反映在藝文創作上,這一系列的變動影響如何?

自六十年代以來,包括詩人瘂弦、林燿德,電影導演萬仁、賴聲川,與小說家朱天心等……臺灣的文藝創作者對首都的設計與馬路命名產生了反思與反應。饒教授舉出已故詩人林燿德的〈交通問題〉為例,此詩完成於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的前一年,詩中無一句論及政治,實則盡為政治隱喻。又或者朱天心撰寫,命名脫胎於川端康成的同名小說《古都》中所討論的外省第二代身份認同問題等。主持人劉教授除補充說明饒教授所提到的,關於藉由「命名」復原臺灣/民國/日據之間的關連性外,他也另外推薦詩人洛夫的〈車上讀杜甫〉及〈雨中過辛亥隧道〉,希望能帶給聽眾更多的共鳴。

冉安仁教授曾獲本館2018年度獎助,現任教於美國賓州埃費城聖約瑟夫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冉安仁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宗教與宗教藝術品等。他藉由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一幅約12公尺的圖卷,描繪著明代人士李忠的「道封」儀式,分析出明、清兩代中國地方社區能透過道封儀式,把當地的神祇納入正式道教之神譜。冉教授發現在正史記載上,這個儀式鮮少被提及。他的演講概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由圖卷的繪畫部分說明「代理道封」的程序。考量當時道教最大派別之一的正一派,其本院宗壇龍虎山的距離因素,能親自前往授籙,實有困難。故採取代理道封透過在地的神職人員(道士)代替張天師以進行儀式。第二部分「證件之標誌」偏重圖卷文字面的解讀,即道封儀式將如何給予地方神祇憑證,證明祂名列道教神譜一員。冉教授在此提到代香遠叩之儀軌,由代理天師或法官向龍虎山叩求香火,以完成神祇進職。冉教授在結論中指出,李忠道封卷也顯示出正一教儀式網絡的完備及發達,讓我們理解當地社區與道教制度的合作,進而思考道教建立神聖帝國的目標。本場次吸引不少道教研究的知名學者出席參與討論,包括國立政治大學李豐楙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鄭燦山教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張超然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高振宏教授、中華淨明道教會的蔡國雄道長等。老師們除就所學提點冉教授外,也期許他能在此研究方向上,發掘出更多創見新知。


饒博榮(STEVEN L. RIEP)教授、劉正忠教授  
饒博榮(STEVEN L. RIEP)教授、劉正忠教授

饒博榮(STEVEN L. RIEP)教授、  
饒博榮(STEVEN L. RIEP)教授、

會場一隅  
會場一隅

冉安仁(AARON K. REICH)教授、謝聰輝教授  
冉安仁(AARON K. REICH)教授、謝聰輝教授

冉安仁(AARON K. REICH)教授  
冉安仁(AARON K. REICH)教授
back
top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通訊(另開視窗)
國家圖書館(另開視窗)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另開視窗)
臺灣獎助金(另開視窗)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粉絲專頁(另開視窗)
臺灣獎助學金(另開視窗)
推展海外漢學交流(另開視窗)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另開視窗)
國家圖書館投審稿系統(另開視窗)

資料更新:2023/3/26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12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截至目前累積拜訪人數:8744492人次
                                                         
通過A檢測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