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林春城教授、丁氏紅秋博士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81214日下午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韓國木浦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科林春城(YIM Choon-sung)教授,及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博士後研究員丁氏紅秋(Dinh Thi Hong Thu)女士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由韓國籍林教授主講「通過楊德昌電影探究臺北文化認同」,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吳珮慈教授擔任主持人。2007628日楊德昌(Edward Yang)離世。他1947年出生於上海,兩歲時隨家人赴臺灣,包括留學時期,在美國生活了11年。1981年回到臺灣,翌年推動「臺灣新浪潮」,穿梭於香港、東京、洛杉磯等。他的生活如同遊牧民般,最終在美國過世,但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從未脫離過臺北。

楊德昌電影中時有極端暴力——殺人、自殺、被殺等。其中殺人是最突出的主題,這些殺人事件的共同點是教化看似不可能的危險人物的暴力。暴力的直接原因是根源不明的憤怒。林教授選擇《恐怖份子》這部作品做為演講的主軸。他的演講可分為四大部分:1. 楊德昌的臺北肖像,2. 臺北的「恐怖份子/危險人物」,3. 對臺北的認知映射的批判性解讀,4. 城市暴力的偶然性和匿名性。

林教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研究者Frederic Jameson的「認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的輪廓來解讀這部電影。Jameson圍繞《恐怖份子》對臺北進行解讀,與其說是第三世界的普遍性不如說是全球性(globality)。關於楊德昌電影批判城市這一主要主題,不是從西化(westernization)而是從城市化(urbanization)觀察。林教授認為,《恐怖份子》裡出現的暴力是在任何全球性大城市裡會發生的暴力,偶然性與匿名性就是其特色。後期資本主義城市裡,暴力顯得隨機且偶然。都市人暴露在這種暴力中,不僅如此,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了暴力的加害者。

第二場由越南籍丁氏紅秋博士主講「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金金教授主持。學習某種語言時,人們必須掌握該語言的詞彙。歷史上越南語本無文字,僅有口語,直到13世紀才以漢語為基礎發明出喃字。又到了17世紀法國殖民時期,傳教士以羅馬表記越南語,更提升了學習者的便利程度。

拼音對想要學好漢語的越南學生來說,掌握漢語詞彙顯然是必經之路,也是整個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所在。由於漢語和越南語都同屬於音節性語言又稱孤立語,總體觀之,越南詞的語音特點、越南語構詞單位和構詞方式的性質和特點、越南詞語缺乏形態變化等都是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時的有利因素。

丁博士在演講中實際說明越南語的結構,如比單詞更小的語法單位「語素」,由語素構成的單純詞、合成詞以及借用自漢語,讀音極近似華語的「漢越詞」等。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對學生的母語背景及其對目的語的有利因素瞭解的越透徹,將有助於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並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丁博士針對有利於越南學生學習漢語詞語的母語因素進行分析討論。主持人曾教授也補充說明,指出國內目前多數華語教學者,都還拘泥在編制好的固定教材。但因為缺少對該外國語使用者的語境習慣及認識,往往事倍功半。

左起:曾淑賢館長、林春城教授、吳珮慈教授  
左起:曾淑賢館長、林春城教授、吳珮慈教授

會場一隅  
會場一隅

林春城教授  
林春城教授

左起:丁氏紅秋教授、曾金金教授  
左起:丁氏紅秋教授、曾金金教授

丁氏紅秋教授  
丁氏紅秋教授

劉世鍾教授(左)提問  
劉世鍾教授(左)提問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