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方博源教授、謝爾蓋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81120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兩位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人文藝術學院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副教授,及俄羅斯阿穆爾州國立大學漢學教研室謝爾蓋(Sergei Filonov)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首場演講由美國籍方博源教授主講「公孫述政權下的『謝病』現象:《華陽國志》的史學書寫」,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淑芬研究員主持。《華陽國志》成書於公元350年前後,是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方教授的演講集中討論在《華陽國志》記載中自命為王,後稱蜀帝的公孫述時代,幾個託辭患病,謝絕公孫述聘任的案例,檢視這些軼事的史學書寫意涵。分析作者常璩如何描寫那些以生病藉口,逃避為統治者服務的案主,以及我們可以從常璩的文字背後,讀出什麼樣的潛訊息。

方教授檢視譙玄、費貽、馮信等公孫述統治地區的地方才俊稱病以推辭出仕的案例。分析個人狀況和公孫述反應的異同,為什麼同樣「謝病」,有些人得以保全身家,有些人卻得傾家蕩產,甚至最終招致殺身之禍。方教授指出,在公孫述政權下,以具體明述的疾患來婉拒出仕,是可能被允許的,但若只是模糊託稱罹病,則往往必須面對被賜死的命運。從史學書寫的角度來看,這些軼傳還可對照《華陽國志》中寡婦自殘、自殺的故事,呈現在廣義的「忠誠」之下,不同性別所做出的選擇。然而,公孫述嚴酷而不得人心的治理方式,最終也只能「欺天罔物,自取滅亡」。

第二場演講由俄羅斯籍謝爾蓋教授講述「早期道教經典的境界及其解讀方式:以《太上九真明科》為中心的初探」,邀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張超然副教授主持。道教是華人本土宗教。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宗教學界傾向認為道教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華人的心理特徵。其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決定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庶民的精神傳統。在發展過程中,道教固然吸收了許多外來文化的質素,但其基本仍為中華社會的原生宗教。此外,道教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與儒家思想的某些觀點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太極觀及宋明理學的形而上學。以上種種,說明了當今學術界對道教研究的高度興趣。

謝教授研究早期道教重要科律之一《太上九真明科》。此科律包含大量的專門詞彙。謝教授以新的資訊科技如數位化的《正統道藏》全文資料庫,搭配適於解釋華人宗教現象的理論如常與非常、本相與變相、謫凡神話基本結構、人與神互動等觀念……等為基礎的研究,希望能幫助研究者更瞭解早期道教歷史以及中華文化中的宇宙觀、冥府觀、罪罰觀和天條觀。

左起: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劉淑芬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劉淑芬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劉淑芬教授  
左起: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劉淑芬教授

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教授  
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教授

左起:張超然教授、謝爾蓋(Sergei Filonov)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張超然教授、謝爾蓋(Sergei Filonov)教授、黃文德組長

左起:張超然教授、謝爾蓋(Sergei Filonov)教授  
左起:張超然教授、謝爾蓋(Sergei Filonov)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