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8年8月23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兩位本中心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金家德(Judd C. Kinzley)副教授,及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第四紀和史前國際博士學程博士候選人范瑟琳(Céline E. KERFANT)女士,分享研究成果。
首場演講由金家德教授主講「當代新疆民族問題的自然資源與經濟根源」,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趙竹成教授主持。過去二十年來,中國最西境的新疆見證著種族衝突和國家鎮壓之間的循環不斷攀升。對這個距離首都北京四千公里,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的邊陲省分,自滿清以降的中國政府,一方面不特意用心治理,一方面卻盤算著對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因此,新疆的工業和基礎建設發展,很大程度牽涉到鄰國──蘇聯的投資和放貸。1930年代任職新疆督辦的盛世才採取親蘇政策,蘇聯的地質隊標定了石油、鎢礦、鈹礦、銅礦等礦藏。並投資交通基礎建設,以公路連結主要城市阿爾泰、伊利、塔城,在礦產地附近修築碼頭等設施。
蘇聯對新疆的投資隨著納粹德國入侵而暫時中斷,盛世才轉而傾向親國民政府政策。1949年中共控制中國大陸後,蘇聯的專家、設備及資金又重新流入新疆。中共設立兩個合資企業:中蘇石油公司、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主持其事,大部分開採所得用來支付向蘇聯的借款。蘇聯在新疆的經濟建設影響持續到90年代之後,因為對天然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遂在新疆投入更多資金。但維吾爾族與漢族貧富不均,社會地位落差的問題未有改善,因此以暴動手段訴求的的反同化運動層出不窮。時至今日,這裡有數萬名維吾爾及其他種族人民在強制同化運動中遭到拘押。金教授指出,中國許多曾受帝國主義國家統治的邊疆地區,如西藏、滿州、西南等地,經濟因素和種族、宗教等有同等份量的影響力。
第二場演講由范瑟琳女士講述「薑目植物在製繩與編籃的應用:以臺灣及菲律賓為例」,邀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蔡玉珊教授主持。從日常生活到特殊活動,植物材料在許多人類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幅員廣及七千多個島嶼的菲律賓擁有大量植物品種,包括許多特有種。而臺灣跨越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其植物多樣性更孕育出豐富的纖維植物種類。范女士的演講由民族植物學角度帶領聽眾進一步認識編織傳統,並探討在巴士海峽的南北兩端──菲律賓極北之巴淡島及臺灣最南的蘭嶼──如何將薑目植物產出的原始素材運用於這項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