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蔡瀚霖(Clark L. Alejandrino)先生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815日舉辦本年度第一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15年度「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蔡瀚霖(Clark L. Alejandrino)先生,分享在臺研究成果。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羅士傑教授擔任主持人。

蔡先生長期研究颱風在歷代對中國沿海地區社會文化的影響。他將廣東沿海地區視為颱風空間(Typhoon Space),並探討明、清兩代在民俗、政治上對颱風的應變措施,最終目標是據此發展出氣候史、環境史和中國史交匯的新領域。蔡先生指出雷州半島甚早便被視為颱風頻發地區,颱風雖可解旱,但對賴以維生的洋田也會造成損害。1735年,雍正皇帝下令在廣東沿海州縣建造風神廟以減輕颱風危害。與此同時,京城也為風雨雷雲等掌理氣象諸神建廟封號。現今廣東僅在雷州存有一座風神廟,承襲明代颶風壇的習俗,每年端午節舉辦風箏賽以頌風神。蔡先生從文獻及田野調查中,歸納明清地方官所設立的颶風壇與其相關的端午節祭儀,他認為明代颶風壇與清代風神廟不但反映了兩朝如何用儀典來處理颱風問題,也反映出官方儀典和民間信仰的互動。

主持人羅教授則補充道,明、清政府在「颱風空間」的作為,即是在地方建構官方性質的氣候神祇信仰,既滿足百姓有祭拜風神的需求,也據此凝聚地方的認同。此為中原文化自宋代以降逐步向南方拓張的一環。應漢學中心邀請蒞臨的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鄭明典主任,也從氣象學的角度出發,為聽眾分析雷州半島迭遭颱風侵襲的原因,以及颶風、颱風在本質上的相異處。全場從歷史、人文,到科普對話,讓國內外學者能不僅是跨國,也能自跨領域交流中,分享彼此研究經驗。
左起: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國合組主任兼漢學研究中心耿立群副主任  
左起: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國合組主任兼漢學研究中心耿立群副主任

左起: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  
左起: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

主講人蔡瀚霖先生  
主講人蔡瀚霖先生

中央氣象局鄭明典主任(左一)現場提問  
中央氣象局鄭明典主任(左一)現場提問

左起:中央氣象局鄭明典主任、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漢學研究中心耿立群副主任  
左起:中央氣象局鄭明典主任、蔡瀚霖先生、羅士傑教授、漢學研究中心耿立群副主任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