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Rafal Smoczynski、庫瑪爾兩位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697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波蘭科學院哲學與社會學研究所Rafal Smoczynski助理教授、印度新納爛陀佛教大學庫瑪爾(Arun Kumar Yadav)助理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由波蘭Smoczynski教授主講「Religion and Economy. Exploring the Role of Religious Convictions in Shaping Attitudes of Business People」,邀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黎德星教授主持。Smoczynski教授的主題是,探討在虔誠信仰啟發之下的宗教行為,是否可能制約經濟活動中的投機之舉,並促進受到貪瀆及地下經濟挑戰的中小企業革新勵進。這個命題的爭議點是:宗教意義的制約條件,在其道德指向之下可能會衍生出許多的模糊效應;這和「價值理性行為」本質的不確定性有關。然而那些出自宗教背景但追求純然經濟利益的企業家,幾乎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宗教背景的企業家也有能力做出終止非正式合約的冒險決斷,並進一步與不熟悉的貿易對象建立更普遍性的企業關係網絡,這顯然與其不確定卻可期的未來利益有關。是故,僅有少數的公司能以非正式交易行為成功取得經濟效益,因為建立假設市場的流程太過複雜,經濟體難以有效掌控。根據蒐集自波蘭與臺灣的研究發現並分析後,Smoczynski教授主張,決定市場關係的因素並不僅限於傳統認知上的價格競爭,還受到公共團體、規範系統、認知結構,以及宗教等種種其他因子的影響。

場由印度庫瑪爾教授主講「中國盂蘭盆節與印度祖先節之比較,以及它們與印度教和佛教之關連」,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宗玉媺副教授主持。從印度人心靈中發韌而出的佛教,成為南亞諸國間以價值本位教育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樑。祖先節就是一例,這種文化祭儀不止在印度境內,也透過佛教,以他種形式移植到其他國家。對已逝祖先的崇拜不僅見於印度,也見諸其他文化及國家。然而在一些大乘或南傳佛教國家的祖先崇拜儀式,似乎受到傳統印度佛教相當大的影響。庫教授的演講即在探討論述盂蘭盆節和印度祖先節(Ancestors Festival)之間的關係。

庫教授在演講中指出,從《往事書(Puranas)》等多種古代經典檢視印度的祖先節的歷史,會發現它早在吠陀時代便已存在。雖然隨著時代演進已經產生不少改變。印度各地每年根據印度曆,在雨季過後舉行為期半個月的Pitru Paksh,同樣是祭拜鬼魂的儀式。中國人則每年根據陰曆舉行盂蘭盆節(道教稱之中元節)的祭典。人們相信鬼魂與逝去的祖先,都能在此為期半個月的祭典中得到平靜。他並列舉出中、印兩國佛教的傳統、節日舉辦的時間與內容、宗教信仰價值面對「先人」的定位等角度,分析盂蘭盆節和印度祖先節的異同。

兩位教授的演講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與時代背景,討論宗教在世人生活中的涉入及影響。讓與會聽眾都瞭解到,宗教是如何隨著時日遞嬗,以各種形式持續發揮著其功能。

活動圖片

曾淑賢館長介紹RAFAL SMOCZYNSKI教授(左)、黎德星教授

活動圖片

會場一隅

活動圖片

左起:RAFAL SMOCZYNSKI教授、黎德星教授

活動圖片

左起:庫瑪爾教授、宗玉媺教授

活動圖片

庫瑪爾教授

活動圖片

聽眾提問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