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8月9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16年「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系韓麗(Kelly A. Hammond)助理教授主講「學阿拉伯語、日語或中文?:語言政策在中國穆斯林學校,1931-1945」,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張中復副教授擔任主持人。
韓教授的演講主題是1930-40年代,日本為拉攏中國佔領區內的穆斯林族群,所推行的語言政策及後續影響。在日本日益擴張的亞洲版圖中,伊斯蘭信徒有著高度的族群化現象,且在中國西北、內蒙等地有根深柢固的勢力。因此日本不僅視他們為被統治者,也以漸進合作的方式,嘗試循滿州國模式建立新的回教衛星國家,以便順利統治中國。對日本佔領下的中國穆斯林而言,中文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用語,日文係提升社經地位有利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則為宗教禮拜所需。故對日本而言,語言教育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
為了探討日本帝國如何尋求在穆斯林圈內的統治合理化,韓教授採用日本對中國佔領區穆斯林學校推行日語的政策報告,及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以衡量佔領區內穆斯林學校日語學習的情況;同時也檢證中國民族主義者對這些政策的回應。日本帝國主義者博取中國穆斯林人口支持的方法之一,是資助現存的經學院(madrasahs)來開設新的學校。然而,當他們試著降低穆斯林學生學習阿拉伯語的時數,並以日語取而代之時,穆斯林社區的宗教認同便受到了威脅。她指出,日本以教育制度拉攏中國穆斯林,確實有相當成效。然而,穆斯林對自己在中國的定位及發展,亦有一套自己的思維。加上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也察覺了日本的想法,並投身「救國救教」的運動。最後,由於全面抗戰的爆發,日本並未能達到建立衛星國家的目的。
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因著通訊技術、網際網路、社群軟體的發展而不斷縮短。各種民族、語言、信仰的共生共存也是當前全球面對的重要課題。韓麗教授的演講給予了更多值得我們鑑古知今的省思素材。
左起:韓麗教授、張中復教授、曾淑賢館長
左起:韓麗教授、張中復教授
左起:嚴曉珮編輯、黃文德編輯、韓麗教授、張中復教授
與會學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