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Button
:::

活動報導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黃曉星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6120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2015年「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義大利佩魯賈(University of Perugia)大學哲學系黃曉星(Ester Bianchi)副教授主講「現代中國佛教復興內的戒律∕毘尼含義」,並邀請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鄭維儀副教授擔任主持人。

黃教授演講的主題是佛教的「戒律復興」,戒律vinaya)主要指原始佛教已經規定的僧團規則,也是佛法之基礎。今日流傳於世的《律藏》,也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戒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西方人開始對佛教感到興趣,「泛亞佛教」的概念因運而生。在此概念下,無論教義上和修行上有甚麼區別,佛教都被認為是一個整體。因此推動了不同佛教宗派之間的交流,並激發出革新和改造。如前所述,戒律是佛教各宗派間最具一致性的公約數。因此,釋能海(1886-1967)、虛雲(1864-1959)等佛教大師紛紛強調持戒的重要性,以及對戒律文本及課程的研究。在中共掌權初期的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第一屆大會,當中也對僧伽制度進行不少討論。

隨後黃教授討論中國戒律復興的現象,如強調戒律學習、遵守戒條、《律藏》與羯磨儀式、如法傳戒儀式的恢復等。在宗教復興背景的大環境下,僧團領袖進行戒律復興的目的是為了再造僧團的權威,方能受到具有關鍵角色的在家信眾的尊敬。同時,一位戒律精嚴的出家人擁有與政府對話的正當性及權威性。只有正規受戒並擁有強烈道德使命感的僧侶,才能承擔應有的社會角色和政治功能。黃教授指出戒律復興象徵著佛教團體依循傳統(戒律)進行重整,同時也因應歷史和社會變遷而自我轉型。

佛教是臺灣民眾信仰的大宗,各主要門派在社會上影響力匪淺,與會來賓聆聽後紛紛提出意見,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活動圖片

左起:黃曉星教授、鄭維儀教授

活動圖片

與會學者會後合影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