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份子」在現今社會已不存在?或不具影響力了?中央研究院王汎森副院長在「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開幕專題演講,例舉現今臺灣多元數位化的成果,對文史學界的影響時,以他利用報紙全版資料庫檢索,發現「知識份子」一詞,由二、三十年前每年在報紙上出現幾千次,至近幾年減少為幾百次,乃至幾十次,除反映臺灣社會「知識份子」的式微,亦可見數位化對研究者帶來開拓學術領域的契機。
為期兩天的「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今(19)日上午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展開。本次研討會由漢學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舉辦,會議在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謝國興所長的致詞下揭開序幕。本次研討會邀集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捷克、德國、韓國和臺灣的漢學研究學者發表13篇論文,共計18個國家,20多位外國學者與會,為新世紀的全球漢學發展趨勢進行討論。
曾淑賢館長於致詞時表示:回顧漢學的發展,華文世界傳統的研究成果固然有穩定的基礎和豐厚的底蘊,而自16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的漢學研究亦有其悠久的歷史與傳承,各國漢學家們勇於嚐新,擅以跳脫的視角和突破的勇氣,為漢學研究注入活水,而自成體系。不可諱言,正是東西雙方的漢學魅力精彩交融,方能造就出今日的國際漢學風采大觀。因此我們希望也藉由這個研討會,呈現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臺灣,漢學研究的特色,有哪些前瞻性的研究趨向,以及另闢蹊徑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和新議題。換言之,「當代漢學研究之特色與前瞻」亦是大會規劃的子題之一。這次研討會邀請到很多優秀的國外學者發表論文,希望藉由此機會,促使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為新世紀的漢學研究發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劃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新趨勢,打造全球漢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院士應邀以「數位人文學與新漢學」為題進行專題演講。王副院長回顧臺灣十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以觀察者的角色,探討「數位」與「人文」的夥伴關係,以及數位研究工具在速度、數量及教育上的優勢,開創了不同於傳統漢學的「新漢學」概念,新漢學讓研究更多元、更廣泛、更多細節,展現多點式的研究成果,如同微血管般周遍全身。但他也提醒與會學者,人文研究的主體終究還是「人」,應以數位工具作為「器」以彰顯漢學之「道」。
今天發表的6篇論文緊扣會議主題,探討前瞻性的漢學研究趨向。第一場次荷蘭萊頓大學Hilde De Weerdt(魏希德)教授、法鼓文理學院洪振洲教授的論文探究漢學數位資源新工具,第二場次的英國倫敦大學Bernhard Fuehrer(傅熊)教授、德國萊比錫大學J. H. Huesemann(徐約和)回顧海外漢學的發展,第三場次美國柏克萊大學葉文心教授、臺灣大學許雅惠教授則以漢學研究的新議題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