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學與東亞文明研討會
—紀念朱子逝世八百週年朱子學會議
【論文提要】
Zhu Xi and East Asian Culture—A Commemorative Conference Marking 800 Years Since Zhu Xi's Death
—Abstracts—
民國 89 年 11 月 16-18 日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共同主辦
6. Hoyt Cleveland Tillman Chu Hsi and the Spirits
12. 黃俊傑 德川儒者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19. 子安宣邦 朱子學的言說シゾ何─日本朱子學派ズれんペ言說的ス自己差異化ソ軌跡
01《毛詩傳箋》、《詩集傳》和孔《疏》
柳存仁 澳洲國立大學《詩經》的《毛傳》、《鄭箋》和孔穎達的《正義》(即孔《疏》)是宋代以前研究《詩經》學者們奉為圭臬的經典著作。但是北宋以來,讀者界對《傳》、《箋》和《疏》的看法,大為改變;朱熹的《詩集傳》更是元代以來科舉時代的規定讀物,對它以前的宏著,幾乎撇開不講。本文的主旨要窺明《詩經》的《傳》、《箋》、《疏》在經學史上的重要關係,《孔疏》中保存漢代以迄南北朝研究《詩經》的材枓很多,如果學者們不研究《孔疏》,就會失掉了瞭解古代封建宗法社會的寶貴資料,對經學歷史也會失掉了一些重要的環節,那麼我們就很不容易明白漢唐這個階段的人們所理解的古代社會和文明的面貌。
02 日本朱子學與基督教
柴田篤 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史講座朱子學在鎌倉到室町時代,就經由禪僧之手傳入日本;但是一直要到江戶時代,才真正廣泛地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接納,並成為富含特色的學問,傳揚開展。藤原惺窩與其門人林羅山正式起始朱子學研究;反之,半世紀前由西洋傳入的基督教,卻在此時受到嚴酷的排擠與壓制。象徵性的事件之一,可舉出朱子學者林羅山與基督教徒不干齋巴鼻庵(Fabian,1565-1621)晤談後所寫作的〈排耶穌〉文。在基督教徒被逐出日本,鎖國體制完全確立之後,屬於藤原惺窩門流的新井白石,訊問了秘密潛入日本而被捕的義大利籍傳教士 G.B.Sidotti 後,完成《西洋紀聞》一書。到了江戶幕末重啟與西方交流之端時,更出現數位致力批判基督教的儒者。代表性的著作有:水戶學派會澤正志齋的〈闢邪篇〉和〈息邪漫錄〉,朱子學派大橋訥庵的《闢邪小言》,以及古注學派安井息軒的《辨妄》等。
江戶時代流行的儒學當然不僅是朱子學,但江戶學問的基礎,在於朱子學的受容與浸透,則是事實。而江戶雖是以朱學為首的儒學走上興隆的時期,卻也是曾經傳揚日本社會的基督教受到徹底打壓的時期。因此,朱子學的理論,經常被用來作為攻訐基督教的理論根據。在本次的會議論文中,筆者將一方面檢討上述諸事例,一方面分析江戶時期儒者對朱子學的理解與其基督教批判論之間的關聯;並將明末清初的中國天主教與朱子學的相關,也納入參考座標。如此一來,應該可以找到某些線索,來釐清江戶期日本人與基督教間的關係,同時也將能提供新的觀點,來理解江戶時期朱子學受容的存在樣態。附帶一提,由於現代日本以「基督教」來統稱天主教(舊教)與基督教(新教),本會議論文也將沿襲此用法。
03 福建的家禮實踐與朱子家禮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朱熹講學,在福建地區的影響之一即是家禮之學,當地士子根據其所倡行之家禮,分別編出各適其地的家禮通俗用書,如呂子振《家禮大全》、張汝誠《家禮會通》之類。有關朱子家禮的研究,Patricia Buckley Ebrey 已有精采的譯介與研究。但是其影響於閩省士人,乃是其教育成就的具體表現,其後民間禮生及其團體即依之而倡行於社會,其有關吉禮、祭禮者,以儒家之禮為主,亦兼容各地之俗,禮與俗的相互適應,表現士人之從俗,而在基層社會中維持其主導的職能。因此從禮儀實踐可知儒生對於體用之學,自有其經、權的原則。從社會學理解,可進一步探討其義理架構與儀式架構之關係。
04 朱子思想與越南儒學
李焯然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暨漢學研究中心越南自丁朝(公元 968-980)建國初年,便崇尚儒學,官制禮教,均以中國為依據。至李朝(公元 1010-1225)太宗時,更建立文廟,奉祀孔子及先賢,儒學地位日隆。李仁宗時始開三庠科試,選拔文學之士入朝為官,又設國子監,延請文學之士任教,儒學自始興盛。當時的儒學主要受中國官方儒學的影響,其中尤以明永樂年間遣監生頒賜《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為善陰騭》、《孝順事實》等書於各府州縣學校,對當地的儒學教育影響至深。本文根據越南河內漢喃研究所所藏五千餘種漢籍中的儒學著作,探討朱子思想對越南儒學的影響。因目前有關資料尚甚為零碎,本文是希望通過點滴線索,以祈作為建立更完整的歷史事實的初步嘗試。
05 朱子《詩傳綱領》研究
朱杰人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在朱子關於《詩經》研究的諸多著作中,《詩傳綱領》長期塵封,幾乎被人們遺忘。有很多人甚至認定,《詩傳綱領》是朱子弟子或後人依據朱子說《詩》的各種言論匯輯而成,非朱子原著。
本文認為,從編撰體例、歷代文獻徵引、朱子自謂及《詩集傳》版本流變等加以考辨、證明,《詩傳綱領》乃朱子自著。本文認為,朱子作《詩傳綱領》完全是把他視作《詩集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全書的總綱,表達了朱子對《詩經》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總體看法。所以,在撰述體例上,《詩傳綱領》和《詩集傳》完全一致。本文考證了自宋至明的一些重要的闡述《詩集傳》的著作,發現自宋代起即已有人稱引《詩傳綱領》中的文字,並明言「先生(朱子)云云」。本文還用鉤稽排比之法從朱子自己的著作中找到了朱子自謂《詩傳綱領》的內證。從版本流變看,在元代《詩傳綱領》是和《詩集傳》合刊的,到了明代才分離開來。
本文發現《詩傳綱領》中的某些內容與《詩集傳》明顯不一樣。既然《詩傳綱領》是《詩集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麼,這種矛盾現象如何解釋呢?本文認為,這只能從兩書成書時間不一樣來解釋。據作者考證,《詩傳綱領》的成書時間晚於《詩集傳》。
在對《詩傳綱領》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排比、研究、分析後,本文認為,《詩傳綱領》涉及了《詩》之成因、《詩》與音樂、《詩》之世次、《詩》與政治、詩教、六義、詩序、《詩》之作者、《詩》之功用、讀詩法等關於《詩經》一系列主要理論問題和關於《詩經》研究核心問題的綱領性闡述,這是他一生關於《詩經》研究的總結,可視為朱子的晚年定見。
06 Chu Hsi and the Spirits
Hoyt Cleveland Tillma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Most scholarly discussions of Chu Hsi's comments on kuei-shen have focused on kuei and shen as constructive and expansive cosmic forces. Although such discussion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Chu's philosophy,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kuei-shen as spirits and ghosts, especially ancestral spirits. Chu'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pecially the early loss of his father, perhaps contributed to his special interest in ancestral spirits.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Chu's prayers and sacrifices to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How i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u's philosophy and agenda affected by an exploration of his prayers to Confucius' spirit?
07 朱子晚年與《朱子晚年定論》
李紀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王陽明之著作《朱子晚年定論》中的「朱子晚年」,實為陽明所欲處理的一個課題,並以「年譜」的形式作為「歷史」而進入陽明的論述之中。朱子晚年作為「朱子的」晚年與《朱子晚年定論》中的「朱子晚年」,有無不同?不同的根源來自何處?是「朱子親身參與」的一段時程?抑是被陽明處理而命名了的「歷史」?「晚年」的意涵究竟是什麼?「朱子晚年」究竟歸屬於「親身參與」抑「命名詮釋」?生命存在的時間性「在此」應如何揭示與諦觀?本文由存在式的思考出發,嘗試理解「晚年」、「朱子(的)晚年」、《「朱子晚年」定論》;與「到向」、「迴向」、「編年」、「共在」皆有關係。
08 朱子與劉蕺山對《中庸》首章的詮釋
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宋明儒學六百多年,儒者對先秦儒家經典的詮釋,大抵以發揮《易傳》、《中庸》、《大學》、《孟子》、《論語》等五部經典的義蘊為主。自朱子(熹,1130-1200)取得理學大宗、表彰《大學》、力倡格物之學後,《大學》的詮釋,無論在形式結構與義理內容的分析上,都受到宋明儒者高度的關切。然而,深入宋明儒學的重要哲學思考,即可發現《中庸》的詮釋,亦不可輕忽,且更能凸顯宋明儒者在本體論、工夫論及經典文本詮釋上,更多重要的哲學問題。
仔細考察,《中庸》之於朱子,在其學思過程中,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朱子著名的參悟中和,及其道統說的確立,都以《中庸》文本為根據。而且在《四書》的關聯上,朱子也認為《中庸》一書是《大學》、《論語》、《孟子》三書的會極與歸趣。尤其,朱子對《中庸》的參悟與義理分析,更建立其心性情三分、理氣二分的義理架構,影響至明末。相對地,作為宋明儒學殿軍的劉蕺山(宗周,1578-1645),以「慎獨」為論學宗旨,強調《中庸》的性天之尊,並以即體即用的圓融思維,反對朱子分解式的哲學思考,重構心性情與理氣關係,獨樹一幟,為宋明儒學劃下一個時代的句點。
本文之作,即以《中庸》首章為文本根據,分別分析朱子與蕺山對《中庸》首章的義理詮釋,詳加對比。並進一步思考,同一《中庸》首章文本的詮釋,在朱子與蕺山之間,為何存在著偌大的差異?藉此兼論宋明儒者在詮釋先秦儒家經典時,有其獨特的經典詮釋取向,隱含詮釋學的意義。
09 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
邵東方 Stanford University本文試圖比較朱子的讀書解經法和當代西方哲學詮釋學的異同。儘管中國傳統的讀書解經與西方詮釋學有著迥然不同的歷史傳統,我們可以發現彼此的相通之處。以詮釋學理論的各個層次分析朱子的觀點,兩者甚至可以說是同多異少。分析朱子的讀書解經,可以得到許多未必遜色於西方詮釋學的富有啟迪的詮釋的方法和觀點。事實上,朱子對中國傳統詮釋理論的貢獻是具創造性的,朱子的讀書解經始終貫穿著一種詮釋的精神。就此而言,它標誌著自漢代以降,中國學術在文本解釋方面所達到的一個新高度。從而朱子關於讀書解經的若干觀點奠定了他在中國詮釋理論發展史上的地位。本文雖以西方哲學詮釋學為參照分析朱子之讀書解經,但並不表示認為此理論為詮釋理解的理想根據。相反地,祇有通過比較和對照,才能突顯出中國儒家詮釋傳統的特色,對於提出中國經典詮釋的問題和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樣的比較亦可體現不同時代、不同學派,或不同文化對文本理解和經典詮釋含有某種「共同性」。而正是這樣的「共同性」,為未來的世界性詮釋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10 朱熹與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武夷文化說
高令印 廈門大學哲學系鑒於中國古代社會於唐宋間由前期向後期過渡,至南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轉移到閩浙贛湘之武夷山一帶。北宋邵雍說:「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地氣」即國家的文化重心。
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武夷山是道教名山。武夷宮道士白玉蟾,發揚北宋紫陽真人張百端的紫陽教派和鍾離權、呂洞賓的金丹教派,把原北方道教神仙系統和原武夷山沖佑觀的道教神祇武夷君、皇太姥結合起來,成為道教的集大成者。慧能所創立的中國佛教禪宗,初期活動於粵鄂,其鼎盛時期的五宗七家則轉移到閩浙贛湘之武夷山一帶。五宗七家直接和間接的創始人有三分之二是閩籍僧人,還有閩籍僧人懷海創制適合於中國佛教特點的「百丈清規」。朱熹活動於武夷山 50多年,出入釋道,以儒學為主幹,融合釋道,集濂洛關以至整個傳統文化之大成,形成完整的新儒學─理學思想體系,把儒家內聖成德之教推進至成熟形態。南宋張栻說:「當今道在武夷。」即國家的文化重心在武夷山一帶。近年有「武夷文化」之說,作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後期的一個學術命題,是很恰當的。
在宋元間,朱熹思想─武夷文化,北傳而全國,以至國外。清人張伯行說:
至考亭朱子、勉齋黃氏,師弟子之傳授,朋友之講習,奮然興起者,如云漢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學名區,獨盛於閩,不惟比擬伊洛,直與並稱鄒魯。而程子「道南」一語,遂符合如左券。噫嘻!閩濱東海,屹立武夷諸名勝,元氣融液,人與地會,當吾世復有興者。烏知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也。爾諸生景行前哲,能自振拔,以斯道為己任。吾見閩學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於東西,不局於一方,不限於一時,源遠流長,汪洋澎湃。道之所謂流動而充滿、彌淪而布濩者,於是乎統貫於載道之人矣!
這是具有國際意義的十分深刻的中國文化運動。日本島田虔次說:「儒學(按主要指朱子學)是東亞文明的體現。」其源頭活水是武夷文化。
朱子學是近代文明的契機之一。第一、拔千年之亂而反正,開闢出中國文化發展的光輝燦爛的未來。第二、總結出外來文化中國化的一般模式。唐朝華嚴、禪等宗中國化成功,而仍是佛教;朱熹等新儒學家,把佛學成為自己學說的組成部分,像吃營養強身一樣。第三、萌發近代意識。朱熹強調格物而窮理,把內聖推向外王的方向,使主客對列,萌發近代知識系統,試圖調整「天人合一」的中國文化形態,使中國文化具有近代化的氣息。
11 豁然貫通─朱子《大學格物補傳》的解釋問題
楊儒賓 清華大學中文系依據朱子成熟時期的想法,《四書》是儒家經典的核心,《大學》則是《四書》的基礎,〈格物補傳〉一文是整本《大學》的關鍵性因素所在。對於〈補傳〉的內容,歷代學者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特別是〈補傳〉最後三句「及其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歧異的解釋尤多。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這是否為「悟」的經驗?如果是「悟」的話,何以「格物」可以達到此種非認知能力所能及的境界?朱子此種「豁然貫通」與佛老或他早期思想所追求的禪悅風光有何異同?
筆者將分析「悟」的一般經驗,指出其先決條件當是「心體的凝聚及翻轉」。「格物」本身不可視為只是認知性的活動,朱子強調任何「格物」本身都預設著心靈的專一,這種分殊性的專一與隔離的專一,都是「主敬」工夫的一部分,此之謂「敬貫動靜」,「敬」促成了「豁然貫通」。朱子這種貫通的經驗可以保證超越與經驗的合一,學者感受到的理事無礙,不只是「意義感」或「境界式」的存有論肯定,他還可具體的處事、應事,「HOW」與「THAT」在此合一。放在修煉論的傳統下來看,朱子這種理路極為特殊。筆者除了研究朱子的文獻以外,也將搜羅後世朱子學者的論點以證成此說。
12 德川儒者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黃俊傑 臺灣大學歷史系公元十四世紀朱子學成為東亞學術與思想的正統之後,諍朱反朱批朱的思想浪潮也逐漸形成。東亞各國儒者之批判朱子學,雖有時間先後之不同,但是所採取的途徑都是通過對《四書》的再詮釋,以摧毀朱子學以《四書章句集註》為基礎所建構的思想系統;反朱學者所關懷的問題也是都是朱子學的核心課題。東亞近世儒者對朱子學的批判,循朱子思想之軌跡,以《四書》之再詮釋為手段而展開,基本上仍不出朱子學傳統的矩矱。
本文的寫作將以十八世紀下半葉日本大阪懷德著名儒者中井履軒(名積德,字處叔,號履軒,1732-1817)為個案,分析德川時代批判朱子學的思潮之中心議題,批判之途徑、方法與內容,並為它進行思想史的定位。我們的討論將以「心與理之關係」這個朱子學核心問題為中心,以中井履軒對《四書》的再解釋為基礎,觀察十八世紀下半葉德川時代反朱思潮之一斑。
本文將以中井履軒對《四書》的解釋為基礎,探討中井履軒對朱子的批判。我們將分析中井履軒的朱子學批判實扣緊「心與理之關係」此一朱子學中心課題,中井循朱子建構形上學世界之舊軌,通過重新註解《四書》而對朱子學造成致命的重擊。中井履軒在歷史脈絡中解讀古典,對古典採取「概要式」閱讀,而不是朱子及宋儒的「對話式」閱讀,從而將朱子思維世界中的「認知心」轉為「道德心」,主張「理」的內在性,放棄朱子向外覓「理」的「格物致知」的支離事業。由於對「心與理之關係」這個問題的大翻轉,中井履軒很具說服力地顛覆了朱子學。本文結論部分也將對丸山真男(1914-1996)關於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論旨,進行進一步的再思考。
13 道東之傳:清代臺灣書院學規中的朱子學
陳昭瑛 臺灣大學中文系程明道曾視其大弟子楊龜山歸閩為「道南之傳」,而朱子學於清代移入臺灣則可視為「道東之傳」。此文是作者繼〈清代臺灣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學〉(收於《臺灣儒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後對臺灣朱子學的進一步探討。本文約涉及幾個方面的問題:一、臺灣書院學規如何繼承並發揮朱子的倫理學、心性論的思想;二、臺灣書院學規與宋明書院學規,尤其是與白鹿洞學規的關係;三、臺灣書院學規如何體現儒師的風範及實際教學的情形與困難,以及如何反映移民社會、原住民社會對儒學的衝擊;四、最後,本文將試圖探索在臺灣文化史脈絡中具有特色的臺灣朱子學的思想內涵,並闡發臺灣朱子學在臺灣儒學史中的意義與地位。
14 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
陳祖武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有清一代的朱子學,自康熙後期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儘管朝廷懸為功令,帝王提倡,士子講習,然而卻久久發展不起來。倒是與性理之學迥異其趣的經學考據,不脛而走,蔚為大國。因此,乾隆初,清高宗已喟嘆「究心理學者蓋鮮」。至乾隆中葉以後,遂有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出,別張一軍,「欲奪朱子之席」。迄於乾隆末,嘉慶初,就在朱子故里的徽歙之間」,竟然出現「自命通經服古之流,不薄朱子則不則為通人」的局面。本文從清高宗經筵講論內容的變遷入手,就乾隆一朝朱子學不振的原因進行探討。筆者指出,高宗初政,經歷了一個從提倡朱子學到崇獎經學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他將專制皇權空前強化的過程。以乾隆二十一年前後的文網大張為標誌,宣告了寬大為政的終結。以之為背景,清高宗選擇崇獎經學、立異朱子的方式,把學術界導向窮經考古的狹路之中。
15 近世日本朱子學的特色─以大阪懷德堂學派學例
陶德民 日本關西大學1764 年(日本明和元年、朝鮮英宗 40 年、中國乾隆 29 年),大阪懷德堂書院的助教中井竹山在「擬與朝鮮南學士書」(南學士即當時來日訪問的朝鮮通信使的製述官南玉)中、特意介紹該書院的「中庸錯簡說」等獨創性經說,以強調懷德堂學派既與「好詆宋學」的古學派(仁齋和徂徠)和陽明學派不同,也與對程朱學說不容置疑而「不免於偏頗」的闇齋學派不同,是當代日本儒學界對程朱取「雖師勿師」態度的一家獨特的朱子學派。
的確,懷德堂朱子學是有其特色的,而其特色的形成是與該書院所處的社會經濟以及學術文化的環境分不開的。懷德書院位於經濟漕運中心的大阪,由大阪的富商出資經營,與傳統的政治文化首府京都和新興的政治文化中心江戶即有一定的聯繫,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樣的條件使得該學派能在相對超脫的環境中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自由闊達的學風和現實主義的傳統。
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探討懷德堂朱子學的特色。第一、分析該學派的「格物窮理論」和「無鬼論」,以觀察其對朱子哲學的理解程度和批評精神。第二、分析該學派的「天文曆學論」和「社倉論」,以審視其對朱子自然學和經世策的實踐情況和創新精神。作者擬通過這樣的檢討來揭示朱子學在近世東亞傳布和變異的一個類型。
16 韓儒李晦齋對朱子學的理解及其現代意義
楊祖漢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韓儒李彥迪(號晦齋,1491-1553)與曹漢輔有關「無極太極」問題的辯論,是韓國朝鮮朝重要的儒學論爭之一。此論辯涉及對道體的理解,及如何方是恰當的入聖的工夫等等儒學的重要問題。李、曹二人的思想皆有相當的深度。李氏之說,謹守朱子學之義理,又有個人的發揮,對朱子所以強調「下學」,及「理氣不離」之理由,有很好的闡釋,對於儒佛思想的本質上之不同,亦有其個人之心得。曹氏之思想,則有「先立其大體」的「心學」之特徵。本文將此一論辯的主要論點作一分析,又通過當代學者對宋明儒研究之成果,試圖突顯出此論辯之內容深度及其現代意義。
17 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與方法
鄭宗義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近時有學者倡議建立中國儒學的詮釋學(或作解釋學),事實上,對儒家經典的解釋自漢以降迄明清均代有發展,可謂傳統悠久、資源豐富。清季雖有漢宋之爭,標舉經學與理學的差異分歧,儼然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可以有兩條完全不同的取徑。但毋庸置疑的是,理學家在批判非議純粹的訓詁考證的經生之業之餘,對經學研究的成果實有所簡擇吸收。即使是強調六經注我者如象山、白沙,均無人會否認對文本的文字掌握是解釋的最基本的一步;他們只是認為這一步絕非讀經的目的故不應囿限於此。相對而言,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則更持平而不易產生誤解。本文將試圖通過下列三方面來展示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一、經典作為狹義的文本。二、經典作為整合凝聚政治社會文化的價值核心。以及理學家最強調的一點,三、經典作為為己之學的橋樑。而這些看法又直接影響到解經的方法。由此我們將不難看出朱子對經典解釋作了一個極佳的範例。
18 朱子的道教情思
鍾彩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朱子學問博大精深,興趣廣泛,除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外,並旁涉釋老,其中也包含了對道教的關懷。這種關懷雖屬於其學術邊緣,然而,朱子在青年期對道教有相當的興趣,成學之後,稱許康節先天易學、老莊形上思想,晚年更注《參同契》、著〈調息箴〉,則這種興趣實是持續至晚年。我們因此必須考慮這種業餘的愛好反過來影響其整體思想的可能性。
學術界對朱子與道教關涉的情況已有相當研究。其中有搜羅材料施以適當解釋的,其重點皆在思想的層面;有運用朱子詩作觀察朱子興趣的,則偏重於其青年時期。本文認為朱子對道教除了思想上的興趣之外,在相當程度上屬於情志的契合,因此他才會以儒家宗師的身分流露出道教的痕跡。本文的取材因此著重於詩作等表現情志的作品,並將探究的範圍向下延伸至晚年。
預期結果,希望能呈現朱子道教情思的全體面貌,並進而探討道教在人生終極關懷上可能起的作用。
19 朱子學的言說シゾ何ろろ─日本朱子學派ズれんペ言說的ス自己差異化ソ軌跡
子安宣邦 筑波女子大學〈朱子學派〉シゾ正統的ス教義ソ繼承メ通ウサ制度的ス正統性メ確保ウ、維持ウサメギ學派ザやペ。朱子學的言說シゾ他ソジソ儒家言說プベパ自派言說ソ差異化(特異化)ズプコサ形成イホペ學派的言語ザやペ。日本ズれんペ朱子學的學派ソ形成ゾ德川時代シ稱オヘホペ近世十七世紀以降ザやペ。日本ズれんペ言說的ス自己差異化メ通ウサソ朱子學的言說ソ形成ゾ、近世十七世紀以降ソ學派ソ成立シガソ維持展開ズろろマペ時期シ、ガソ繼承シ評價ゎ問マホペ近代十九∼二○世紀ソ二コソ時期ズれんペ問題ザやペ。〈朱子學派〉シゆよ學派的言說シウサゾコわベシウギ成立ゾ近代ソ學史的ス再構成作業(代表的スパソゾ井上哲次郎『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1905)ズプペパソザやベ、ウギゎコサ檢討ゾ近代ソゆろスペ眼差ウゎ〈朱子學派〉メ再構成ウサゆコギろろヘ始バゼニスヘスゆ。ガソ上ズ立コサ德川時代ソ二コソ時期(元祿—享保期シ寬政期)ソ激ウゆ他派批判メ通ウサソ自派言說ソ卓越化ソやベ方ゎ檢討イホスんホニスヘスゆ。ガウサ最後ズやヘギバサアソ學派言說メ近代日本ゎジソプよズ評價ウ、繼承ウプよシウギろゎ檢討イホペクボ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