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ing the Trace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on
and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Jiayi Region
江 寶 釵(Pao-chai Chiang)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前 言
區域研究的意義,或者可以從學者的研究裡獲得肯定:地理位置的區隔,有利於培植、傳揚一種社區精神(community spirit) ,從而建構傳統。因此,研究也可以區分出兩種不同的取向,以專題為關心者,往往著眼全國,忽略區域性差異;重視單一區域之發展者,將問題落實到特定的小空間,可以較清楚地觀察其發展脈絡,呈現特色,(溫振華,1992,頁 1)文獻資料的整理也將更趨完整。在學科發展的早期,區域研究愈形重要。
以臺灣研究為例,臺灣區域社會史的研究,日據時代的學者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一書,已針對各區域的開發作綜合式的敘述;(伊能嘉矩著,下冊,1985,頁 131-210)文獻整理方面,也有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的《臺灣土地慣行一斑》 ,收羅眾多檔案、執照、契約等書面資料。文學方面,有許俊雅、施懿琳、楊翠的《臺中縣文學發展史》 ,施懿琳、楊翠的《彰化縣文學發展史》 、江寶釵的《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 、陳明台的《臺中市文學發展史》 、文學文獻整理則有賴子清的《嘉義詩苑》等。無論是文學、史學、社會學,區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在臺灣文學研究中已逐漸累積一定的成果。
下文將針對筆者在嘉義地區從事的文學調查提出說明。
一、 嘉義地區文學研究緣起
(一)走入田野
那年到新港,鄭朗雲先生身強體健,中氣十足,沿著街路帶我們看古厝形制,一、二年不曾去注意,再問起,他已去世。歎惋之際,我發現,隨著耆老的凋謝,嘉義地方文化的花果飄零,似乎是不能免的結局。就這樣興起了區域文學史調查、整理與述作的想法。
從那時候起,才真正明白,有一個學術領域在於『田野』。
什麼是「田野」?
田野,在英文裡是 fieldwork,在漢文裡,就是「禮失而求諸野」的「野」,與宮廷對揚的「民間」。
在中國歷史上,開始有系統地論述中國歷史的是,太史公司馬遷。他一手創立「新史學」 ,採用「實證」的觀點將中國歷史修纂推入一個新紀元,就資料的收集與甄別言,仍然是今日作史者的參考座標,他曾經說: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段話裡,「罔羅天下放失舊聞」就是材料的蒐集,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包括文獻與口傳資料的蒐集兩方面。
1.文獻資料方面:
文獻資料的採集區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先掌握相關的背景資料,對整個嘉義地區的歷史發展、地理特色、人文背景作一全面的了解,尋求中肯而充分地掌握,蒐集的對象以方志、史料、地圖為主;
第二階段開始進行文本的蒐集,如作家選集、別集、未梓行的手稿……,蒐集大概周備後,乃針對資料進行初步的閱讀、歸納、分析和整理。2.口傳資料方面:
在口傳資料的蒐集上,則以田野調查與問卷為主,其進行又分下列幾個步驟:首先,就研究者對嘉義地區的了解,以及文學研究本身的需求,設計問卷調查及訪問的問題;其次,與嘉義地區各鄉鎮民政課取得聯繫,訪問目前碩果尚存的詩人、文人,當地熟知地方掌故之耆老(如各級學校老教師、記者、郵差、廟祝等) ,或詩人、文人之後裔,以便利進行地毯式的搜索及調查;最後,訪視地方老人聚所,如廟埕、公園、茶館、店仔頭等地,藉此,我們將部分散落在民間的詩稿、文稿,文人的生平事蹟,乃至老照片蒐集、整理,使之重新展現文化機趣。
因而,我恆常想,走入田野,原有著我所不能推知的天機。在嘉義地區進行文學調查、蒐集、整理與研究的情形,以個人的採獲為主,同時,也略述其他學者與地方人士的研究成果。
二、嘉義地區文學研究概況
(一)古典文學中的作家作品
古典文學的調查、整理與研究,是一項艱苦的事業。臺灣古典散文多見諸奏議、碑記,小品文則多散在隨筆、筆記、小說之中,數量較少。詩歌一直是古典文學的主流,但整理研究還在開始的階段,而詞、曲、評論更是有待投入,至於作家作品,由於本人多年的投入,掌握了不少資料,區域研究也以這一類的發現最為具體。清代的徐德欽、林啟東,日治時期嘉義市賴惠川、林臥雲、張李德和;嘉義縣楊爾材、黃傳心、林維朝俱為一時之選,相關論述請參考《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 。其中,又以賴氏、張李氏的重要性最大,研究的開展亦以此二家為主。而賴家一族產生許多文人士紳,形成文學家族,以下即相關研究之進行概況。
賴惠川(1887(光緒 17 年)~ 1962) ,本名尚益,以字行,號頤園,別署「悶紅老人」 ,嘉義羅山人,得年 76 歲。惠川為賴氏開基祖的第十七代子孫,渡臺祖賴恂行的第六代子孫,父親賴世英為清代臺灣本土歲貢生,賴惠川排行第四,是賴世英第二任太太鍾惜娘的獨生子。
賴惠川的祖父賴時輝、父親賴世英,以至賴惠川三代,有文名,是嘉義地方有名的書香世家,賴惠川家學淵源,工詩詞,自稱為「悶紅老人」 ,取「綠悶紅愁」之意,文館因名「悶紅館」 ,為與詩友唱和吟詠並講課授徒之所。賴惠川的文集《悶紅館全集》共收有八部作品:(1)《悶紅小草》(1950) ,收五、七言詩 965 首,大抵皆憂愁怨亂之作。(2)《悶紅詞草》(1950) ,收詞作174 闋,多為弔古懷今之作。(3)《悶紅墨屑》(1957) ,收竹枝詞 842 首,旨在「以憂愁怨亂之鳴,而鳴於鄙陋俚俗之竹枝」 。(4)《悶紅墨瀋》(1958) ,收曲詞 100 首 ,甲部大半警世之語,乙部多為悼亡之詞。(5)《悶紅墨餘》(1959) ,收賴惠川早期創作的五、七言近體 734首。(6)《悶紅墨滴》(1959) ,收七言絕句 190 首,皆悼亡之作。(7)《增註悶紅詠物詩》(1960) ,收詠物詩 640首,處處可見其新穎獨創的心思。(8)《續悶紅墨屑》(1961) , 收竹枝詞 852 首,大多採俗語童謠入詩。總計賴惠川鉛印本計數詩作約 4253 首;詞 174 闋;曲詞 100首,數量可觀(以上統計資料係王惠鈴提供) 。竹枝詞與同題詩的創作量極多,賴惠川係臺灣文學史中第一位出版詠物詩別集的文人。賴惠川作詩,不以世俗為念,特別富於實驗精神,在句式、用字上都力求突破,但他所使用的語言,遍臺、漢、日語,雖然不乏失敗的例子,大體而言,其詩歌語言頗能橫跨雅俗,締造清麗自然之風格。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傳統詩人普遍缺乏詞曲作品,賴氏的作品教人驚豔。
體式 |
詩 | 詞 | 竹枝詞 | 曲 | 雜文 | |
書名 |
五言 | 七言 | ||||
《悶紅小草》 | 45 | 920 | 17 | |||
《悶紅詞草》 | 174 | |||||
《悶紅墨屑》 | 842 | 3 | ||||
《悶紅墨瀋》 | 100 | |||||
《悶紅墨餘》 | 50 | 714 | 4 | |||
《悶紅墨滴》 | 190 | 8 | ||||
《增註悶紅詠物詩》 | 640 | |||||
《續悶紅墨屑》 | 852 | |||||
小計 | 95 | 3316 | 174 | 100 | 33 |
賴惠川《悶紅館全集》作品數一覽表
(王惠鈴製表)
賴惠川鉛印本的研究,目前有吳福助教授指導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王惠鈴同學正在進行的,其次由筆者指導中正大學中文系同學干上傑、李靜宜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的《嘉義詩人賴惠川研究》;相關背景研究則有臺灣省文獻會委託顏尚文、潘是輝調查撰作的《賴家發展史》(刊印中) 。則筆者《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於作家作品的前導之功,不問可知。目前筆者已獲得賴氏家屬委託,未來將爭取經費,整理賴俊臣、賴惠川手稿,重新梓行鉛印本;希望被埋沒的作家、作品能夠完整地重現於世人的眼前。
次論張李德和。張李德和,雲林縣西螺人,幼年時曾進入表姑籌辦的活源書房 5 年,並接受現代教育,在西螺公學校修業 4 年,隨後畢業赴臺北第三高女就讀,在當時中南部地區寥寥可數。能繪畫,寫書法,下棋、知音,同時還養蘭、賞石、刺繡名家,當時號稱「十絕」 。與一般女性文人不同,張李德和與嘉義醫士張錦燦結褵,育有兩子七女。9 個子女,個個卓然有成。張李德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曾經擔任省臨時諮議員,同時是一位藝文運動的提倡者。她曾成立「玄風館」 ,推廣畫道,是幾個雲嘉地區詩社的核心人物,各吟會詞宗的當然人選,她所留下的文學遺產尤其斐然可觀,出版過《 琳瑯山閣唱和集 》 、《 琳瑯山閣藝苑 》 、《連玉詩鐘會集》 、《羅山題襟集》 ,在當時,名滿嘉義,人稱「曹大家」 。在友朋口中,如洪東發先生,便描述張女士委託他辦玄風道館活動,經費不足,不惜變賣個人手飾籌措經費。1962 年為其大女婿基隆市聞人顏滄海借貸負債,變賣所有家產黯然離開嘉義,北上依親。
在文學方面,張李德和不僅從事漢詩創作,而且書寫交趾陶史,記錄民間歌謠。她的作品,國外頗有討論者,美國鄭安玲博士(Dr. Anne Cheng)寫作碩士論文時,曾翻譯張李德和詩。茲舉〈漁翁〉一首,以見其大概:「不關憂喜不關貧,日日持竿釣水濱;美酒一瓶魚一尾,醉來蕩槳覓桃津。」
Each day, in spite of joy
Or worry, in his rich poverty,He takes to the riverside
With his rod and bottle
Swinging against his side,
Call it the wine or the fishIt is a way to enter
River-sway從這首英文譯詩,可以知道,區域詩人絕對具備研究的價值。筆者自 1998 年 7 月接受市立文化中心委託進行嘉義女性漢詩人張李德和的研究。在第一年期資料搜集完成後,繼續進行第二年期的計畫,籌措這位女性文人的生活工程展覽,出版書畫冊,進行張李德和個人的傳記寫作,回首女性文學史上,發現女性作家,書寫女性傳記,給予女性文學史適當的定位,擺脫男性主導、宰制的文學史書寫,是女性主義的必要課題,對嘉義地區文學或臺灣文學,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二)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存在於中國文學傳統,初始雜側於書寫文學(written literature)之中。通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興起後,由於接受者(the receiver ; the audience)皆為大眾,民間文學又與之混淆 1。五四時期進入中國的「民間文學」(folk-literature)乃是一借自西方的文類。從當代社會傳播學的觀點來看,它與書面文學不同,前者以閱讀傳播,後者的傳播以口述方式為主;它又與通俗文學不同,通俗文學通常有寫定的文本,作者往往是確定的知識分子,相對的,民間文學的傳導者與閱聽者皆為不知名的庶民,農民、市民、工商業者、士人、士兵等等。當知識分子形成主流文化,民間文學形成潛流文化,保存大量的口述資料(orality) ,充滿變異性;就作者身分而言,它充滿了集體性(collectivity) 、匿名性(anomity)與地方性。它們使用的語言是方言,形式活潑、通俗易懂、短小精練,由於它口耳相傳,歷時久遠,凝固、濃縮生活、生產的各種經驗與智慧,保存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時空的社會百態、風土民情、宗教信仰及倫理規範等,不僅抒發情感,也傳達訓誨。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文學經過客觀的調查採集後進入書寫形式,但它仍然是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的範疇,此地將參考胡萬川的做法,按照傳播的方式分為下列幾類:
甲、 散文故事類:1.神話;2.傳說(以人物為主、歷史故事、地方山川勝蹟、動植物、土產、特產、儀式或習俗);3.民間故事(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故事);4.笑話類。
乙、 韻文歌謠類:1.儀式之歌;2.節令之歌;3.禮俗之歌;4.生活的歌;5.情歌;6.勞動歌;7.歷史傳說歌;8.兒童歌。
丙、 諺語類。
丁、 謎語 2。
這個分類標準雖非絕對,卻最為可從,胡氏注意到諺語、謎語兩種體裁或散或韻,不拘一式 3,因此另外分立。傳統則多將謎語與笑話劃為一類,如劉勰諧、隱並說。另外,諺語劃入韻文類,這是因為乙類的歌謠往往存在著念謠,它們押韻和諧、聲音抑揚頓挫,是老百姓琅琅上口、輾轉相傳後形成的聲籟,自然天成,可以念誦,與諺語的形式頗相類似,謠與諺的不同請詳後論。
至於可以高唱的歌謠,樂調的結構通常不謹嚴,洋溢著鄉土人情,趣味深長。本文由於論述古代民間文學,為求方便,將乙類的韻文歌謠類、丙類的諺語合稱謠諺。
如果按照如此定義下來觀照「民間文學」 ,則嘉義地區民間文學的採集,分為嘉義縣與嘉義市,先有筆者率玉山文化協會的《嘉義市閩南語民間謠諺集》(一)(1997) ,隨後續出版(二) 、(三)集。嘉義縣方面則有《 布袋鎮閩南語謠諺集》 、《布袋鎮閩南語故事集》 ,以及黃哲永的《東石鄉閩南語歌謠集一、二》 、《東石鄉閩南語故事集一、二》 、《六腳鄉閩南語歌謠集》 、《朴子市閩南語故事集》 、《六腳鄉閩南語故事集》 。整理調查的成果頗為可觀。
此外,筆者也在文獻中找到文人整理的嘉義地區民謠,如李獻章《民間文學集》 、邱德和登載於《嘉義文獻》中的作品,以及張李德和蒐集的作品,茲舉張李德和所載錄、解析的一例於下:
天烏烏,要落雨,舁鍬鋤,渫水路,渫一尾烏仔魚,三斤五有的嘩甜,有的嘩苦,阿公要吃鹼,阿媽要食淡。提石頭,撞破鼎,阿公嫌歹食,阿媽再添講無影,阿公氣起來,捏著飯匙搧嘴巴,搧到冬至暝,未記得搓圓兒。(〈天烏烏〉)
(張李德和)註:以「天烏烏」開始的民謠也有很多種,這是其中較屬原型的一種,描寫在意外的所得之下,意見分歧,由冷戰而熱戰,使孩子們愴惶失措的情景,就中「甜」「淡」「鼎」「歹」「添」「影」「暝」「圓兒」均為鼻音。
張李德和之外,黃鷗波也做了若干採集,如傳唱甚廣的〈一隻鳥仔哭啾啾〉也是嘉義人的作品。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對民間文學的重視,即便日本官方也呈現了對日本文學高度的興趣,何以如此?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民間文學的整理是日本人進入臺灣基層文化的方式,當日本人從內地延長進入皇民化階段,他們不能不多方了解臺灣人,而臺灣人又亟需藉此來保留皇民化下的母語,因而當日本人在臺灣做一連串民俗調查時,臺灣嘉義文人也有這熱愛鄉土、寄託鄉土情懷的具體表現。
(三)以區域文學為基礎的方志「文學」,特別重視俗文學
在民間文學與俗文學之間,有一種中間文類,即俗詩(folk poetry)亦即德國人說的 volkpoesie,這類詩較不重視意象的華美,聲律的妥貼,內容表達一般民眾對生活的看法,襲用的卻是漢詩歌常見的形式,七言或長短不規律的長短句。 4
一 火車行到三角巃,彎彎越越行行兇;杉兄做人無路用,跛腳行姑不終。
二 火車行到梨園園寮,喉枯嘴渴腹肚飫;是我命運不做主,杉兄賺無不敢擾。
三 火車行到糞箕湖,雲煙散霧尋無路;前世杉兄做多歹,想無目屎滾落土。附記:這是流傳於嘉義縣下梅由竹崎山村一帶的民歌,寓於阿里山鐵路火車攀登迂曲折坡路,而唱出人生坎坷的一連串作品之一,聞係梅山鄉瑞峰村一位跛足名叫葉春杉者,飄泊於山村下拜巫神興至信口唱出來的,由之而經創作了很多以阿里山鐵路火車為首的很多歌詞,而都留有「杉兄」二字。這三首歌詞之中,「三角巃」乃獨立山之原名,「彎彎越越」是迂餘曲折之意,「行兇」者跑不快也,「賺無不敢擾」乃賺不到錢也不敢有怨言,第三首末二句是自想不出前世所做罪因,而處於現世惡果中悲苦後悔而流淚的意思。整篇配以月琴而唱,充滿人生愁苦的寂寥風味。但是就中仍不無改成男女調戲的情歌者,卻又在明朗句詞中藏了苦悶的泣訴氣氛,殊不可易得。(張李德和,原刊《臺灣風物》15 卷第 2 期)
這就是俗詩。與俗詩相當接近的是「歌仔」 ,載錄「歌仔」的小冊就叫做「歌仔冊」 。「歌仔冊」的內容五花八門,或抒情或敘事,有純屬口耳相傳的記錄,也有識字歌仔先(先,老師的尊語)的擬作。1997 年,我們田野調查的團隊曾經在嘉義市採錄過當時七八高齡的陳牛先生,他以整齊的七字句,穿插口白,講雪梅思君,講有一對情侶在父母反對婚事下相偕跳臺南運河自殺的故事。「念歌算是好代志,讀了那熟加識字。」這就是歌仔的敘述形式。
我發現,儘管我一直以通俗小說的研究為核心概念,我自以為是最不把雅與俗視為價值判斷的標準,但是,長久浸染於菁英文學的場域,我畢竟也不免於知識分子的傲慢。田野調查,與民眾的接觸真正教我反省自己的觀念,並進行修正。在撰修嘉義市文學志時,我當場被張博雅市長質疑,何以廟聯無法進入文學的學術領域,張市長希望嘉義市志將不是那麼學術化的研究,而是有庶民生息參與的著作。於是我的觀念被他們的激盪而獲得自我修正。我們開始做地毯式的普查,也在對聯中發現可觀的作品,如佛光山圓福寺: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來。橫聯是:「回頭是岸。」這是入世投胎前在陰間的對話,禪思綿渺,記錄了民間對生命往還的想像。在這個過程裡,我重估了楹聯的文學性與價值,並開始進行嘉義市廟聯的普查。
在這裡筆者將附帶提嘉義地區現代文學的研究狀況。交通發達,媒體與電子傳播的流通,再加上居住地的遷移,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區域特色顯然不易辨識,除了少數作家。嘉義籍的現代文學作家裡,只有蕭麗紅、部分渡也(陳啟佑)的作品有比較清楚的地方色彩,而有地方色彩的作品在質量上都有商榷的餘地。因而,現代文學是筆者在區域研究中感到比較無力的。
三、嘉義地區文學的區域特色
雖然,文學風格的選擇與完成,取決於價值的認定與追求,與地域或並無絕對關係;但在處理小區域文學家的活動,以及作品與讀者之關係時,地域特性於文學傳統的辨識,仍是很有效的方法。用此來梳理小區域的文人活動狀況,也可以跟其他地區的文風發展做一分辨。中國學者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區域文學傳統可以溯及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此一傳統的形成,自來學者的著眼點不外三種:(一)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一個地方地理景觀的偏殊性直接影響居民的性格與美學表現。惟作品風格的完成其實存在著更複雜的因素,如個人的閱讀、才調等,地理景觀未必為主要因素,但地理景觀所隱含的物色影響作品題材、意象的選擇係必然的。(二)就人際關係而言,鄉黨中親老鄉賢形成的網絡影響後輩,並對當地文風產生不可忽視的左右的力量。(三)就文化層面而言,某一地區的經濟、工藝、政治、歷史以及文教發展狀況,影響該地區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以及文學表現 5。嘉義文學的區域特色亦可以從以下這幾點作一簡要說明。
(一)從自然景觀著眼嘉義文學的區域特色
嘉義舊屬諸羅縣治,諸羅本係附近番社之譯名 6,中間大片地勢低平肥沃,居臺灣南北交通要衝,行旅往來頻繁,漢人墾拓甚早,境內多有顏思齊、鄭芝龍舊部的遺跡。至十七、八世紀時,移民倍增,主要以閩、粵聚落為主,同時,此地也進入水田化時期,「墾號」紛立,在「墾首」率領下,灌溉渠道逐一闢建,形成一園多於田的景觀。
嘉義昔有布袋、東石兩座港口,與廈門直接通航,繁華冠一時,布袋舊稱布袋嘴、臺江,號稱「小上海」 , 商軸輻集,自來是騷人遊覽之地。濱海地區養殖業發達,富於漁、鹽資源,景觀亦頗為特殊。羅列嘉南平原東邊的諸山,係臺灣背脊中央山脈,山勢宏偉,景觀秀麗,主峰玉山為全島最高峰,長年積雪不退,蔚為奇觀。動、植、礦物形態非常特殊,皆殊異於大陸。凡此種種,都成為傳說、吟詠的大好題材。山川為文學之助,創作有待乎物色的刺激,此即典型一例。
臺灣古典文學寫景紀勝的作品量特別豐富,其中,嘉義自然景觀佔有一席地位,嘉義文人以山川風物為主題,發諸吟詠者,更是無以計數。而就文學發展的地理群落看,嘉義市區有以賴雨若為首的羅山吟社,張李德和為首的琳瑯山閣群,方輝龍為首的鷗社,東石、布袋有黃傳心、黃秀峰的江濱吟社、石社、岱江吟社等,他們在創作主題上固然有重疊之處,卻也因關懷面的不同而產生區隔,前者多謳歌嘉義市街生活,後者多波濤漁事。因此,就自然景觀看嘉義文學的區域特色,自具有一定之意義。
(二) 從人際關係看嘉義文學的區域特色
就人際關係言,由於嘉義早期主要移民層為無某無猴的羅漢腳,創造了慷慨惡霸的民風,如下面這一則廣為流傳民間故事〈嘉義人賣胡蠅〉7 記載的:
有一個嘉義人蹛城門口賣胡蠅,用番仔火一盒一盒裝起來。人就問講賣啥貨,會使看覓否?賣胡蠅的人就講:「干若會使買,不使看。」好玄的人就去買,買來一下扑開胡蠅飛了了,轉越頭去找賣胡蠅的人理論,賣胡蠅的人就講:「胡蠅我賣恁啊,是佇恁手裡飛去的,找我卜創啥?」賣胡蠅的人足橫的,買胡蠅的人憨徦未扒癢。
後來大家都說嘉義人賣蒼蠅,笑死人,竟然有人買。
以及「嘉義,嘉義,借錢免寫字」的俗諺,都可以看出嘉義此一區域社群的自我評價。這種惡霸的傾向造就嘉義文人相對較豁達的性情,熱忱率真,講義氣,輕財利,因此,嘉義文人幾皆曾程度不同地獻身公益事業,形成地方自治的力量,對峙外來勢力(如盜匪、日本人)的入侵,但在官方組織收編地方時,亦往往產生衝突,激化民變,表現於文學,則是充滿抗議精神。
清領中、晚期嘉義地區科甲之士冠全國,由科甲形成的門第,十分明顯。其次,林啟東、徐德欽先後任羅山書院山長,入泮之風盛於一時,再加上後起主導臺灣基層教育的民學,係由地方士紳捐資建立,聘任地方知識分子為教授,甚至創立士紳本身即主持者,如賴雨若成立「壺仙花果園修養會」 ,造就人材無數,這種經由師弟傳授的文學經驗多少產生的影響。再者,文人結社活動頻繁—特別是詩社,張李德和活躍於地方,人脈寬廣,形成特殊的文學社群,唱和酬酢,往來密切,在創作主題與風格,都產生相當的同質性,此係嘉義文學的區域特性在人際關係這一層基礎上的呈現。
(三)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嘉義文學的區域特色
嘉義居全島之中央,交通要樞與木材集散中心的經濟地位,使得它的產業發展迅速,形成特殊的產業景觀,成仁街尾段,近昔日木材集散中心林森東路,是所謂「暗街仔弍木屐」;今嘉義市東市場對面及二通尾端為布街,是所謂「布街扑棉被」;吳鳳北路頭城堭廟前附近,產菁仔,俗稱「菁仔市」 ,而有「菁仔市淋糖塔」8 等等,皆為特殊產業之明證。文化亦伴隨著產業而興盛,書院、義學、社學、民學廣泛設立,詩社、文社所在多有,加以為縣學所在地,科舉選甲人士冠於全國,文風鼎盛之程度,號稱「臺灣鄒魯」。
在歷史文化方面,嘉義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嘉義地區迷信流行,廟宇數冠全國,民間文學中的〈大道公〉 9 括述嘉義地區的重要信仰如下:
仁武大道公
打貓騎虎王
雲霄厝地藏王
東門十九公
南門五穀王在漢人的古典文學裡,信仰影響了詩歌、廟聯、散文(碑記)的發展。就地理形勢而言,嘉義為一開放性結構,不夠封閉。然而,這種遠離南、北路工業都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屬典型農業縣的產業結構,落後於工業變遷,卻有利於嘉義人創造、保留傳統,儘管傳統仍在式微之中。
臺灣光復後,嘉義地區以農業生產為本的體質,教它在商業緊追著工業的現代社會結構中,逐漸遲緩它競爭的步伐,造成商圈、祭祀圈向北臺灣遷移,市鎮沒落的事實。
因此,就以上這三點來看,嘉義區域文學的研究不僅可行,而且是必要的。由於區域文學以反映區域特色為首要考量,區域特色即為人民在嘉義地方某一特定時間內所形成的文化,衣、食、住、行、娛樂,更仔細地說,是人情、風俗、信仰、產業、教育等等,在這林林總總的內容裡,若干共同質性的區域特質凸顯出來了,那就是嘉義地方留心教育、重視信仰、流連風物、關懷時代,這些特性也就成為嘉義古典文學的主要內涵。
四、結 語
許多觀念因著田野的行走而改變、而成長。接觸實物的感動會如我們拿到賴惠川的讀易隨筆,看到賴家兒女習字帖與學詩的摹本。賴俊臣拿他不滿意的詩稿給小孩習字,還有賴家滿櫃的圖書,我們一本一本撣去灰塵,搶救古典文學文獻的行動何等迫切!林臥雲的哲嗣林啟森先生帶我和同學去尋他父祖的遺書時,並不很清楚我是誰,他甚至不記得我的名字,但他指著一舊櫥櫃的書說:「你都拿去吧!」不知道應感動於他的慷慨,還是感慨於他的輕率?
回首我所走過的路,留下的,絕不僅個人的足跡,也是學校與社區互動的過程。向來研究領域一詞意指學者在學術研究之所在位置(location) ,然而隨著當代區域研究的形成,學者走出研究室與社會人事交涉,其研究領域又往往因地利、人和等因素與其實際生活所在位置發生密切關係,因而有研究圈的形成,如臺灣大學之與臺北地區,清華大學之與新竹地區,逢甲、東海之與臺中地區,成功大學之與臺南地區,中山大學之與高雄地區,大學除了從事高深之科技、人文理論研究,亦參與社區之實際運作,對社區意識之推展,社區文化之提昇產生不可磨滅之影響,這實在是高等學府所應擔負並實現之社會責任。在中正大學創校以後,即把握契機,積極參與社區總體文化之營造,推展文藝風氣,本人所參與者,即屬文學中的一部分。
這種將專門學術社區化的情形,不僅由下而上,也看到了由上而下的政策性的努力。例如陳其南先生提倡的「社區總體營造」 ,又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 83年度起積極推展「全國文藝季」 ,87 年度開始,由每縣(市)兩年舉辦一次,委由文化中心統籌規劃,其目的「促進地方文化的活絡與開展」 ,「活躍的產業文化與社區營造,便是民眾深信帶動地方發展的源泉活水。」都代表了某種向地方建樹文化根柢的努力。
就我個人而言,自嘉義市民間歌謠的調查採集,《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的披荊斬棘,隨後我受邀參與「嘉義市作家作品集」的編輯,撰寫嘉義市女性漢詩人的傳記,到《嘉義市志.語言文學志》跨各種文學類型的編纂,縣文化節「魚鹽滿布袋」深入去了解地方產業文化,為縣、市文化中心建立「社區文學」 、「鄉土文化」網站,我得以以嘉義為礎石,進行民間文學、臺語文學、古典文學、女性文學的觀察,實在是個人的運氣。
而個人最感幸運的是,當嘉義市市長張博雅重視文化,敦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顏尚文先生展開為期近乎3年的《嘉義市志》的編纂,全志包括十二卷,我又受任為《語言文學志》的編纂,負責《文學志》的部分。在這《文學志》裡,我以作者為準,分劃為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兩大區塊,在這兩大區塊下討論民間文學、俗文學、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這在方志學裡是創新的撰寫。藉著這樣的機會,我得以統整本人在嘉義調查採集的資料,並作細節研究。因而,嘉義區域文學的調查、研究深入社會環境與文學,給予俗文學、民間文學一定的關懷,凸出區域特色等等方向,將來或可以作為臺灣文學史撰修的重要參考。
1 民歌與流行歌曲的混淆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進一步討論請見胡萬川,〈從歌謠到流行歌曲—一個文化定位的正名〉 ,收在《首屆臺灣民 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臺灣磺溪文化學會印行,1997,頁 1 ~ 19。
2 胡萬川,〈從鯽仔魚要娶某—談民間文學〉,收於《文化的活水源頭—民間文學之重要性》,頁 36 ~ 37。
3 諺語以筆者在嘉義市的採集為例,「羅安救萬人,無萬人通救羅安。」「人」(ang)與「安」(an)並未嚴格押韻,而布袋有關氣象的諺語:「日若箍,曝草埔;月若箍,卜落雨。」即押韻。謎語的情形相似。如猜眼睛的「池外起柳絲,池中小孩兒,心清池無水,心煩水滿池。」又猜「碧」字的「王先生、白小姐坐在石頭上。」單句無可押韻。而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舉的例,皆為散文故事構成的隱,請參見後論。
4 朱光潛以民間詩來包括笑話(諧) 、謎語(隱)和迴文詩之類的圖案詩(雜文) ,值得商榷。其一、笑話、謎語雖然可以詩的形式出現,特別是謎語,經常是五、七言的四句詩,近乎絕句,可是詩的形式並非其結構的必要條件;其二、它們在民間文學中各自成一類型,似乎不必一定要納入民間詩的範疇。參考〈詩與諧隱〉 ,收入《朱光潛全集》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頁 26。
5 上述三大要點參考〈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龔鵬程,1992,頁 14),相關分析則為筆者個人之意見。
6 嘉義城最早為平埔族洪雅族之居所,稱為 Tilaocen 社(伊能嘉矩,1909,頁 107) ,漢人入墾之後,即在對面建村,稱為諸羅山莊。康熙二十三年,臺灣納入清版圖,在此設縣治,「縣曰諸羅,人稱縣治者皆曰諸羅山,欲指一山以實之,無有也。附郭番社曰諸羅山社,然則諸羅山之名,相沿已久。設縣時,見諸山羅列,適與相稱,故仍其名耳。」(周鍾瑄,1962,頁 286)這是為什麼有人說諸羅的命名是由嘉南平原東邊「諸山羅列」而來。
7 本則故事的講述者:陳堯完,采錄者:陳慧玲、江寶釵,時間:85. 11. 30,地點:豐收村阿媽店。整理者:江寶釵、蕭藤村,未梓。
8 以上所引俱見童謠〈毛蟹腳〉 ,講述者:黃鷗波,采錄者:徐清文,時間:86. 5. 1,地點:臺北市講述者家中。整理者:江寶釵。今之嘉義市長竹里,嘉工東面附近,「山仔頂穩芎蕉」。林森東路附近,「內山好種薑」等等,皆是。
9 講述者:黃鷗波,采錄者:徐清文。時間:86. 5. 1。 地點:臺北市講述者家中。整理者: 蕭藤村。
仁 武:省立嘉義醫院興中街角仁武廟。
打 貓:即民雄之古名。騎虎王:即七月普度大士爺騎虎。傳聞乾隆間,北港泉州人、民雄之漳州人,祗為一文錢細故,惹起漳泉人械鬥。漳人代表翁裕、薛蒲、楊逞等,與泉人三股首,演出一場惡鬥,雙方死傷甚眾。事後協議以普渡方式,舉行祭典,藉慰亡魂,祀神鎮定,以免陰間爭較。不久,儲君嘉慶遊臺,曾於打貓閱筆架山曰:「有豎筆架出帝王,倒筆架出大士。」言畢髣担一大跪謝聖恩,乃尊其神曰大士爺。見《嘉義縣志》(賴子清編述,1976,頁 174)。
雲霄厝:民權路與和平路交叉地;地藏王:乃今之北獄殿。
東 門:公明路與和平路角;東門噴水池旁。
十九公:傳說諸羅城於林爽文之亂被圍時,十八位莊勇與一條義犬奮戰不屈而死,時人傷之,建祠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