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3期(2006.08)
一、學人動態
鄭政誠助理教授於8月1日升任副教授。
二、專題演講
95. 5. 1 汪毓瑋 從近期美國對華政策報告探討美中關係之發展
95. 5. 3 岳慶平 中國家國似構的歷史反思
95. 5.16 陳錫蕃 中美關係的回顧與前瞻
三、學術活動
本所於94學年度下學期舉辦研究生論文計畫口試,如下:
研究生 論 文 題 目 指導教授
周忠彥
臺灣癩病機構的轉型──以樂山
賴澤涵
園為例(1934-1985)
林聖坤 明萬曆後期內閣首輔之研究 吳振漢
林慧婷
社群主義的整合與馬來西亞共產
齊茂吉
黨(1930-1989)
陳鴻瑜
四、出版訊息
兩岸發展史學術演講專輯•第1輯
95年6月出版,本輯為學者於本所學術演講之演講稿,篇目:〈反分裂法後的兩岸關係走向〉(蔡瑋)、〈戰後日本的臺灣史的研究〉(川島真)、〈臺灣的困惑:主權的困境〉(張亞中)、〈讀《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林滿紅)、〈田野調查與中國農村──調查目的與方法〉(石田浩)、〈清代熟番社會網絡及其展現方式〉(洪麗完)。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2期(2006.05)
一、學人動態
王成勉教授接獲教育部之聘請,擔任教育部94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委員會委員至5月31日止。
吳學明教授1月3日應「救國團高雄澄清湖活動中心」邀請演講,講題:「從移民文化看臺灣的發展」;2月8日出席「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講解社會科臺灣歷史「基本內容之設計理念探討」;2月10日應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鄉土語言深耕種子班」邀請講授:「臺灣近代史」。
二、研究計畫
主持人 計畫名稱
王成勉 政教關係的攤牌──內戰時期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政治立場之分析
吳學明 新竹、苗栗客家地區鸞堂調查研究計畫
吳學明 輔導大學院校臺灣文史相關系所提升研究教學推廣水準計畫
三、學術活動
本所於3月9-11日舉辦「將根紮好──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
四、出版訊息
1.北埔鄉志•歷史篇
吳學明,新竹:新竹縣北埔鄉公所,94年11月。
2.續修新竹市志•經濟志農林漁業篇
吳學明、陳志豪,新竹:新竹市文化局,94年11月。
3.續修新竹市志•經濟志商業篇
吳學明、陳凱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94年11月。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06.02)
一、專題演講
94.10.26 賀安娟 歐洲的多語文與國家主義:以比利時為例
94.11.16 川島真 戰後日本臺灣史研究的展開
94.11.28 張亞中 臺灣的困惑──主權的困境
94.11.30 陳秋坤 俗例與番租──以岸裡社人和新港社人為例
94.12. 5 林滿紅 讀《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94.12.21 石田浩 田野調查與中國農村──田野調查的目的與方法
94.12.21
劉士永
從血絲蟲到瘧原蟲──從風土病類型移轉看臺灣西部
平原之開發
94.12.22 洪麗完 清代臺灣西部地區平埔熟番社會網絡發展與展現方式
94.12.30 趙祐志、戴志清、張淑婷、蔡蔚群 高國中歷史教師甄選與教學
二、學術活動
本學期研究生論文大綱口試:
研究生 論 文 題 目 指導教授
莊建華
臺灣光復初期鐵路事業的接收與
賴澤函
其相關問題朱德蘭
洪辭惠
戰後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以
吳學明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大宣言為中心
顏瑞均 歐陽德(1496-1554)思想研究 吳振漢
第24卷第4期(2005.11)
一、學人動態
李力庸副教授7月13-14日參加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8月本所新聘李力庸副教授為專任副教授,李教授為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專長為臺灣農業發展史研究。
吳學明教授7月16日擔任「觀音鄉客庄文化資源普查調查員研習」講員,講授:「地方史、家族史的訪查與敘寫」;8月4、10日應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鄉土語文領域種籽教師」邀請,分別報告:「清代臺灣的民變與族群關係」、「(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8月15日參加澎湖縣教師研習營,主講:「當上帝遇到天公」;8月20日參加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古蹟導覽解說員培訓營」,主講:「大溪齋明寺歷史研究」;9月20日應高雄澄清湖活動中心邀請,主講:「移民文化與臺灣的發展」;9月25日擔任明新科技大學「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主持人與評論人。
王成勉教授8月18-19日參加「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另發表兩篇書評,分別為〈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慨讀王鼎鈞《關山奪路》〉,刊登於《文訊》238期(94. 8); Book Review: Remaking China's Public Philosoph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Jinghao Zhou.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3 in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vol. 47, no. 2 (Spring 2005).
吳振漢教授發表〈明代贓罰探析〉一文於《明代研究》第7期。
鄭政誠助理教授8月22-27日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暨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帝國調查事業之統合:臺灣舊慣調查對滿州舊慣調查之著力〉。
二、出版訊息
史匯•第9期
94年9月出版,葉集凱編輯,此次專題為「明清變動社會的探討」,篇目:〈身閱鼎革的女性:徐燦的生命軌跡〉(蘇淑娟)、〈晚清詞彙的意義轉變:以梁啟超對「民族」一詞為例〉(梁世佑)、〈清初世人申涵光(1619-1677)之生活研究〉〉(隋皓昀)、〈萬曆礦稅事件與輿論風潮〉(邱雯惠)、〈從閩系到嫡系──國民政府海軍中領導勢力的變化(1927-1945)〉(劉宏祥)、〈朱一貴生平傳說考略〉(陳鳳虹)、〈〈資政大夫吏部尚書五臺陸公行狀〉、《陸莊簡公遺稿》奏疏部分、《萬曆起居注》、《明實錄》中的吏部尚書陸光祖〉(林聖坤)、〈日治時期大溪紳商社會網絡之研究〉(梁澔曦)、〈評房學嘉著《客家源流探奧》〉(田金昌)、〈財政部關稅總局海務處副處長洪國清先生訪談錄〉(張鎮炘)。
第24卷第3期(2005.08)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4.5.17 | 戴瑞明 | 近代外交史的反思──我的外交經驗談 |
三、學術活動
主講人 | 講題 |
---|---|
吳文星 | 學術與殖民主義──日治時期臺灣的調查與研究 |
周娩窈 | 寫實與規範之間──供學校國語讀本 畫中的臺灣人形象 |
許佩賢 | 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 |
蔡錦堂 | 忠烈祠與靖國神社 |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王之瑜 | 近代中國女性服飾研究──以良友畫報為中心之探討 | 王成勉 |
劉宏祥 | 政工幹部與學校之研究(1950-1970) | 齊茂吉 |
林佳樺 | 抗戰時期「戰時兒童保育會」之研究(1938-1946) | 吳振漢 |
徐國暘 | 中國藏書機構轉型之研究(1901-1937)──以蘇、浙、皖、贛四省為中心 | 吳振漢 |
陳家豪 | 日治時期大漢溪流域交通運輸與地方社會經濟結構之變遷 |
賴澤涵 康 豹 |
陳鳳虹 | 19世紀北臺灣私鹽問題之研究 | 吳學明 |
葉集凱 | 蔣經國晚年推動政治改革的背景(1975-1985) | 齊茂吉 |
鄭文勛 | 蔣經國與其政府本土化(1970-1988) | 齊茂吉 |
四、出版訊息
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
鄭政誠著,臺北:博揚文化,94年6月。
第24卷第2期(2005.05)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4.3.22 | 錢茂偉 | 明代史學研究的現狀、視角及方向 |
94.3.23 | 汪榮祖 | 論新文化史的由來及其意義 |
三、研究計畫
主持人 | 計畫名稱 |
---|---|
王成勉 | 魏德邁將軍與戰時中國(94.1-94.12) |
吳學明 | 臺灣文學、歷史及語言、鄉土文化教學改進計畫──臺灣歷史教學網站(93.12.15-94.12.14) |
鄭政誠 |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對日本形象的建構與認同(94.1-94.12) |
鄭政誠 | 日治時期臺灣地方志中的客家描繪──以桃竹苗地區為例(94.1-94.12) |
四、學術活動
93學年第2學期碩士畢業論文: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邱雯惠 | 晚明的輿論──李三才個案之研究(1593-1623) | 吳振漢 |
王慧瑜 | 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 | 吳振漢 |
五、出版訊息
品味荷蘭──一位歷史教授的人文觀察
王成勉,臺北:宇宙光出版社,94年1月。
第24卷第1期(2005.02)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3.10.14 | 劉大可 | 科舉與傳統村落社會--閩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調查研究 |
93.12.22 | 邱澎生 | 關於明清史的幾個問題 |
三、學術活動
本所11月24日、11月30日發表碩士論文計畫者如下: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王定國 | 李彌部隊撤臺經過之研究(1950-1954) | 賴澤涵 |
李偉松 | 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 | 齊茂吉 |
邱業超 | 明代遼東經略研究 | 吳振漢 |
倪孟安 | 「反共義士」之研究--以投臺中共飛行員為中心 | 齊茂吉 |
康詩瑀 | 臨水夫人信仰之研究--以臺南臨水夫人媽廟、白河臨水宮為例賴澤涵 | 康 豹 |
陳義隆 | 日治時期臺灣武道活動之研究(1895-1945) | 戴寶村 |
蔡昇璋 |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1896-1942) | 吳學明、戴寶村 |
蕭淑玲 | 黨外雜誌在反對運動中的角色(1975-1986) | 戴寶村 |
第23卷第4期(2004.11)
一、學人動態
二、出版訊息
史匯•第8期
93年9月出版,篇目:〈一則明末邸報新聞小考〉(吳振漢)、〈巴宰族(Pazeh)之歷史變遷及其文化復振〉(徐大智)、〈臺灣海關艦艇沿革初探(1945-2000)〉(張鎮炘)、〈日治時期保正的宗教事務參與(1898-1937)〉(陳家豪)、〈報導下的臺灣--以咸菜硼地區為例〉(陳志豪)、〈日治時期基隆的工人運動〉(陳凱雯)、〈臺灣對外貿易發展研究--以臺灣總督府府報為中心之探討〉(蔡昇璋)、〈《說服君主--中國古代的諷諫傳播》試評〉(邱雯惠)、〈《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之〈嚴嵩傳〉研析〉(王和安)。
第23卷第3期(2004.08)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3. 5. 4 | 李文良 | 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形成過程:以岸裡大社大甲溪南墾地為例 |
93. 5.13 | 陳宗仁 | 16、17世紀臺灣史的動向與轉變 |
93. 5.20 | 黃秀顏 | 香港口述歷史--集體記憶的採集 |
93. 5.25 | 張嘉中 | 美伊戰爭及其影響 |
93. 5.27 | 許雪姬 | 口述歷史的採集與運用 |
93. 6. 3 | 許雪姬 | 口述歷史的利用與濫用 |
三、學術活動
研究生 | 論 文 題 目 | 指導教授 |
---|---|---|
王和安 |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高雄地區的山地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康 豹龜為例 | 賴澤涵 |
江俊銓 | 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之研究(1895-1945)蔡錦堂 | 賴澤涵 |
馬鉅強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以濁水溪為討論中心 | 戴寶村 |
陳志豪 | 臺灣社會流動之研究--以關西地區為中心(1886-1945) | 吳學明 |
陳凱雯 | 基隆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1895-1945) | 吳學明 |
第23卷第2期(2004.05)
一、學人動態
二、出版訊息
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
吳學明著,臺南:人光出版社,93年1月出版。
第23卷第1期(2004.02)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2.10.6 | 楊聰榮 | 世界體系理論與歷史學 |
92.10.13 | 楊聰榮 | 世界史的重構--在歐洲霸權之前 |
92.10.20 | 楊彥杰 | 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的變遷--以淡水鄞山寺為例 |
92.10.27 | 楊彥杰 | 大陸客家「田野研究」十年回顧 |
92.11.3 | 王 東 | 隋唐時期的贛閩粵邊 |
92.11.10 | 王 東 | 贛閩粵邊的民族源流及早期區域開發 |
92.12.15 | 陳春聲 | 歷史人類學與中國地域社會研究--以華南研究為例 |
92.12.22 | 陳春聲 | 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 |
92.12.29 | 陳春聲 | 地方性神明的正統化及其意義轉換--韓江流域三山國王信仰的研究 |
三、學術活動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任均華 | 幸德秋水的思想與明治天皇制國家(1888-1905) | 朱德蘭、吳振漢 |
吳志豪 | 日治時期嘉義地區鐵路交通與產業的區域發展之研究 | 戴寶村 |
吳美枝 | 臺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為探討(1949-1989) | 戴寶村 |
邱雯惠 | 晚明的輿論--以李三才為個案之研究(1593-1623) | 吳振漢 |
張鎮炘 | 民國時期臺灣海關艦艇研究(1945年-2000年) | 戴寶村 |
陳家副 | 明代兩廣督撫的地方經略之研究(1458-1644) | 吳振漢 |
黃廷偉 | 雷震的國家認同 | 賴澤涵 |
蔡文騰 | 軍事佈防與區域變遷--以日治時期之澎湖為探討中心賴澤涵 | 許雪姬 |
講座教授 | 講題 |
---|---|
Patricia B. Ebrey | First Workshop: Family and Kinship Created by the Father-Son Tie |
Vernon Burton | In My Father's House Are Many Mansions: Family and Community in Edgefield |
伊慶春 | 臺灣的家庭研究 |
柳立言 | 宋代的家庭與法律 |
柳立言 | 從法律糾紛看宋代的父權家長制--父母舅姑與子女媳婿相爭 |
柳立言 | 養兒防老--宋代的法律、家庭與社會 |
常建華 | 中國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辯析 |
常建華 | 中國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新論 |
莊英章 | 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 |
劉翠溶 | 運用族譜來探討家族人口與社會變遷 |
第22卷第4期(2003.11)
一、學人動態
二、研究計畫
獲國科會92年度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如下:
主持人 | 計畫名稱 |
---|---|
吳學明 |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信徒社會流動研究 |
三、出版消息
史匯•第7期
9月出版,內容包括:〈基督長老教會在南臺灣的傳教與擴展1865-1945〉(吳學明)、〈明代上天竺講寺所獲得的捐獻之研究〉(徐一智)、〈略論明代嘉靖年間之「戚家軍」〉(李泰翰)、〈「婦聯會」--以勞軍為主要工作方向的歷史分析〉(洪國智)、〈未來中國的一個樂觀想像:以梁啟超為例(1895-1901)〉(梁世佑)、〈《東方雜誌》的史料價值〉(盧秀華)、〈籌建青年遠征軍的歷史背景〉(曹忻)、〈紹興酒與紹興酒鄉之發展〉(黃瓊瑩)、〈戰後臺灣地區水災研究之回顧〉(李進億)、〈如何界定臺灣的歷史分期--以臺灣地區各大學歷史所的臺灣史碩士論文為探討中心(1952-2002)〉(陳建宏)、〈對於「荷據、清領、日治」等臺灣歷史分期的不同界定與觀察〉、〈臺灣歷史分期的省思〉(陳志豪)、〈論臺灣之歷史分期--以1624年之後為討論〉(王和安)、〈分期或分歧?--臺灣歷史分期的再思考〉(馬鉅強)、〈評胡益民著《張岱評傳》〉(邱雯惠)、〈評李伯重著《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邱業超)。
第22卷第3期(2003.08)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2.4.1 | 顏娟英 | 日治時期的臺灣圖像——從水牛到家園系列 |
92.4.8 | 李文良 | 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 |
92.4.22 | 鄭政誠 | 從舊慣調查看日人在臺的殖民統治 |
92.5.6 | 呂正惠 | 臺灣文學的歷史作用 |
92.5.13 | 劉阿榮 | 歷史變遷的政治社會化——以臺灣的光復(終戰)及威權轉行為例 |
92.5.20 | 朱高正 | 與時俱進的歷史與歷史詮釋——從胡塞爾「主體的時間性」談起 |
92.6.10 | 顏建發 | 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 |
三、學術活動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陳雪玉 | 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的歷史分析——以桃園為例(1950-1996) | 戴寶村 |
邱顯明 | 日制時期的臺灣茶業之改革 | 吳學明 |
陳慈慧 | 清世祖理漢政策研究(1651-1661) |
吳振漢 王成勉 |
王慧瑜 | 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 | 吳振漢 |
陳建宏 | 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 |
吳振漢 康 豹 |
第22卷第2期(2003.05)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2.3.11 | 尹章義 | 在臺灣兵解下的外國亡魂 |
92.3.18 | 洪陸訓 | 解嚴後的臺灣文武關係 |
92.3.25 | 張中復 | 熟悉的陌生人:從歷史和現狀來看伊斯蘭教在中國發展的文化與民族屬性 |
三、學術活動
通過1月6日進行研究生論文口試,如下: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李佳玲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1904-1937) | 戴寶村 |
洪國智 |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 | 齊茂吉 |
第22卷第1期(2003.02)
一、學人動態
二、專題演講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1.10.29 | 陳璋津 | 文化霸權 |
91.11.20 | 陳謙平 | 中國大陸對民國史的研究 |
91.11.26 | 楊天石 | 中山艦事件 |
91.11.26 | 郭冠英 | 談張學良 |
91.12.10 | 錢乘旦 | 資本主義在西歐的崛 |
91.12.10 | 呂乃基 | 論科學與文化 |
91.12.17 | 楊聰榮 | 從本土到異域,從社會文化史到世界史 |
91.12.18 | 馮爾康 | 皇家的生育及生育觀念散論 |
三、學術活動
研究生 | 論 文 題 目 | 指導教授 |
---|---|---|
李尚穎 | 日治時期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7) | 戴寶村 |
楊杜煜 | 臺灣當代社會與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1973-2000)——試以舞蹈元素分析其關係 | 賴澤涵 |
黃玉惠 | 日治時期北投地區的溫泉(1895-1937) | 賴澤涵 |
朱德蘭 | ||
黃瓊瑩 | 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1) | 戴寶村 |
徐大智 | 戰後臺灣平埔研究及其族群文化復振運動 | 戴寶村 |
第21卷第4期(2002.11)
一、學人動態
專任戴寶村副教授升等為教授。
新聘吳學明為專任副教授,開設「臺灣區域開發史研究」、「歷史教材與教學法」兩門課程。
新聘王成勉為兼任教授,開設「清史專題研究」課程。
吳振漢教授主持桃園縣大溪鎮公所委託之《大溪鎮志》編纂計畫,目前已完成第五編、第三章「社會福利」部分;於本所刊物《史匯》第6期中發表〈明代中葉私修國史之探析〉一文。
吳學明副教授,7月3日參加「六堆客家地區耆老口述歷史研究研習營」,並報告「口述歷史與區域開發史的建構」一文;8月4日赴高雄阿蓮鄉參加大岡山人文協會主辦之「地方耆老口述歷史研習」,介紹主題為「小區域史史料的蒐集與應用」;8月5日參加高雄市91學年度國民小學教師閩南語教材教法研習活動,並報告「鄉土歷史與鄉土史教學」。
賴澤涵教授,7月8日出席立法委員彭添富先生於立院舉辦「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籌設」會議之發表人;7月12日為中華檔案暨微縮學會檔案高級班講演,主題為「歷史研究與檔案管理」;7月15日受聘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優良出版品補助作業審查小組委員;8月22日擔任2002年海峽兩岸檔案暨微縮學術交流會大會主席;8月27日當選「臺灣與中亞文化經貿協會」理事;9月24日擔任苗栗文化局主辦之兩岸客家「歷史、文化與社區」研討會主持人。
專任教授吳振漢自8月1日起結束為期一年之休假,開始教學事務。
戴寶村教授接受僑務委員會委託撰寫海外僑教教材——《臺灣開發史》教科書,9月底完成撰寫交稿;擔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委託纂修《臺灣全志.卷首——戰後臺灣變遷史略、大事志、職官志》三書之編撰計畫協同主持人,工作期程將至2003年12月。
本所原聘之專案計劃教師傅仁坤先生離職。
二、招生消息
本所91學年度碩士班共錄取13名。
三、出版訊息
史匯.第6期
本所發行刊物,8月出刊。
第21卷第3期(2002.08)
一、學人動態
賴澤涵教授,4月8日擔任中華檔案學會講座演講:「歷史研究與檔案管理」;4月12日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專案審查委員;4月21日擔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主持人;4月29日至30日,應韓國國立濟州島大學之邀,參加該校舉辦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Jeju Sasam Uprising and World Peace,發表“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The History of Authoritarian Rule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1895-2000.”;5月13日,擔任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協辦「客家社會文化變遷座談會」主持人;5月16-17日應中國大陸廣西省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之邀,演講:「臺灣的本土化運動」;5月19-22日參加南京大學建校百年慶,並在歷史系、中華民國研究中心演講:「現代史治學的困境:自我經驗談」;5月30日指導博士生鄭政誠(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論文口試;6月11日,應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范振乾教授新書發表會致詞;6月21日參加元智大學舉辦「基礎性教育通識課程研討會專家座談會」,發表〈大學人文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問題〉;6月22日參加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發表〈關於籌設義民大學之我見〉。
戴寶村副教授,受聘擔任「國家檔案管理局」管理委員會委員;6月起續任「臺灣歷史學會」秘書長;6月23日在「2002年第一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北投文化基金會主辦),發表〈研究北投與北投研究:北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
傅仁坤老師,評審國立哈薩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迪娜拉.庫札巴伊娃博士論文,題目為「美國、俄羅斯、哈薩克三角戰略關係之發展與限制」;主編《比較政策與區域安全》一書,由國立哈薩克大學比較區域研究中心出版;發表〈獨立國協現況與展望〉、〈中亞政經聯盟展望與限制〉、〈伊斯蘭教在中亞的發展過程與評估〉等三篇論文,刊載於《比較政策與區域安全》一書;指導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研究生對嘉義縣梅山地區與桃園縣復興鄉,進行「環境文化變遷——水資源的角色」之田野調查與研討。
二、專題演講
日 期 | 主講人 | 講 題 |
---|---|---|
91.5.24 | 吳學明 | 臺灣南部長老教會的初代信徒(1865-1945) |
91.6. 4 | 夏維明 | 少林寺武術、宗教及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91.6.11 | 葛劍雄 | 面向新世紀的歷史地理學 |
三、學術活動
90學年度第二學期本所研究生論文計畫大綱,於5月8日舉行,如下:
研究生 | 論 文 題 目 | 指導教授 |
---|---|---|
李進億 | 蘆洲區域發展之研究(1734-2001) | 戴寶村 |
:以水災及防災為探討中心 | ||
林文龍 | 殖民地的控制與開發:以日治時期 | 張勝彥 |
臺灣的道路為例(1895-1945) | ||
梁世佑 | 文化民族主義與晚清知識分子: | 吳振漢 |
以粱啟超為例 | ||
謝佳芬 | 日治後期臺灣棒球運動之研究 | 戴寶村 |
(1920-1945) |
第21卷第2期(2002.05)
學人動態
康豹教授1月31日請辭,2月1日起轉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並轉聘為本所兼任副教授。
新聘宋秉仁先生、陳清敏先生、劉熙明先生為兼任老師,三位先生皆負責教授「大二歷史」課程。
賴澤涵教授2月8日擔任二二八紀念館專案計畫審查委員;2月27日參加立法委員彭清富舉辦之「國立中央大學籌備客家學院公聽會」,報告有關事宜;3月1日參加「文化差異與社會科學通則:紀念張光直學術研討會」,擔任主持人及論文評論人;3月14日當選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3月24日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籌辦「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之籌備委員會委員。
吳振漢教授,完成〈明代中期私修國史之風探析〉一文,投稿審查中。
戴寶村副教授,3月份起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藏品清查小組」委員,執行清查工作;擔任國立空中大學「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課程之學科委員,3月底完成教科書之撰稿中作。
傅仁坤老師指導國立哈薩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迪達爾.布吉巴耶夫,論文題目為「亞太地區與歐盟關係發展」(俄文),已於2月15日通過哈薩克國家考試委員會之審核;2月28日編輯之《中亞政經現況及展望》乙書,已由哈薩克大學區域比較研究中心出版;3月12日,撰寫〈裡海議題及其展望〉(俄文)論文乙篇,在「2002年裡海國際學術論壇」發表。
第21卷第1期(2002.02)
一、學人動態 | |
1 | 賴澤涵教授,11月10日擔任東海大學主辦之第五屆「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主持人及引言人;11月19日「中華檔案及微捲學會講座」,演講:「歷史研究與檔案管理」;11月22日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舉辦之第一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討論會之召集人;11月28日擔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訪視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之訪視委員,訪視國立虎尾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課程;11月29日應國立虎尾技術學院人文講座之邀,演講:「戰後臺灣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遷」;12月3-4日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舉辦之「兩岸三地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學術研討會」召集人;12月6日訪視輔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課程;12月7日訪視國立宜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課程;12月9日擔任「臺灣之光──第一屆傑出NGO貢獻演說獎」主持人;12月13日訪視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通識教育課程;12月28日參加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之「臺灣資本主義發展」學術研討會,並擔任朱德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在廣東的經濟擴張活動(1938-1945)〉論文之評論人;12月29日主持之「50-70年代臺灣政治案件資料專輯」(撰寫序及緒論)出版,共8冊。 |
2 | 齊茂吉教授,11月22日參加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之「第一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並擔任第三場會議之主持人。 |
3 | 康豹教授,Paul Katz, 2001,“Images of Lu?Dongbin in Ming Litera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lebrating Xu Shuofang 徐朔方’s 55 Yea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October 29-31. Paul Katz, 2001,“Teaching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Distribu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Re-Presenting Chinese Relig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November 16-17, 12月19-21日參加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合辦之「中國的城市生活:14至20世紀」國際研討會,擔任巫仁恕〈明清江南東嶽神信仰與城市民變〉與Susan Naquin“Why Study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Chinese Cities﹖ ”之評論人;完成了國科會研究計畫,名為「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為例」;完成了教育部研究計畫,名為「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教學」,此計畫的工作包括架設大學部教學網站,名為「中大宮」,中大宮已經放進亞卓巿裡,位置是:http://140.115. 113.97/katz/。 |
4 | 戴寶村副教授,10月20日參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主辦之「20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發表〈臺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論文;10月23日參加國史館主辦之「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六屆研討會」,發表〈伊能嘉矩與近代臺灣歷史學〉論文;11月24日參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主辦之「第二屆環境與世界研討會」,並做專題演講,講題是「4000年400年40年──臺灣歷史的長期變遷:自然史的觀點」;12月8日參加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之「2001淡水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觀音山與淡水地景意象的形塑〉論文。 |
5 | 傅仁坤老師,目前正從事「新疆維吾爾族議題與中亞情勢發展」之專題研究;11月審查中共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錫昆的博士論文「中共與哈薩克雙邊經貿關係發展(1991-2000年)」(由哈薩克科學院送審);11月23日應國立中央大學之邀,參與「知識經濟與服務理念訓練課程」,講授:「美阿戰爭及中亞情勢發展」;12月17日,應新竹市的中華大學之邀演講,題目是:「中亞歷史簡介與現況」。近期的學術論文與相關著作如下:〈新地緣政治學理論與實際〉(俄文),收錄於《卡章庫諾夫院士逝世一週年紀念論文集》,阿拉木圖:哈薩克科學院阿拉法比研究中心,2001年9月,頁21-32;〈哈薩克獨立十年來外交政策之評析〉(俄文),收錄於《哈薩克獨立十年來之挑戰與展望》論文集,阿拉木圖:哈薩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1年10月,頁13-26;〈哈薩克願景與限制〉(俄文),收錄於卡山諾夫主編《哈薩克與國際社會》,阿拉木圖:哈薩克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年10月,頁45-66;《中亞二十一世紀世界火藥庫與商家冒險天堂》(已完稿),將於2002年春出版;《哈薩克地緣政治——命運與展望》(已完稿),預計將於2002年秋出版。 |
二、學術研講活動 | ||
日期 | 主講人 | 講題 |
---|---|---|
90.11.20 | 詹素娟 |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 |
90.11.28 | 張嘉中 | 從九一一事件看兩岸關係未來發展 |
90.12.11 | 楊奎松 | 中共外交政策起源 |
三、論文計畫 | ||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
李鎧光 | 清末以來上海地區宗族認同的建構(1930-1940) | 康 豹 |
陳信行 | 日治時期東亞共榮協會之研究 | 康 豹 |
王世駿 | 風水術與地方社會建構 | 康 豹 |
第20卷第4期(2001.11)
一、人事動態 |
1. 本所第四任所長吳振漢教授於90年8月1日卸任,由齊茂吉教授任職第五任所長。 |
2. 本所吳振漢教授自90年8月1日起休假研究一年。 |
3. 本所張勝彥教授於90年7月31日請辭,8月1日起轉任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
4. 本學期新聘傅仁坤先生為本所專案計畫教師,任期一年。 |
二、學人動態 |
1. 張勝彥教授,7月4日擔任寶島新聲廣播電臺職訓課程講座,講授臺灣史;7月23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擔任口試委員;7月25日於臺北市文獻會主辦之「北區90年夏令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擔任講座,講授臺灣史。 |
2. 賴澤涵教授,7月18日榮獲中華民國90年度第一屆總統教育獎決審委員;8月27日擔任國史館編輯《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工作計畫之諮詢委員。近期的學術論文與著作如下:已出版“Taiw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Kenneth Klinkner, 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ross-Straits Relations: China, Taiwan and the US Entering a New Century, Urbana: Center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001, pp.3-24.;Taiwan's Role in Asia, Almaty: Center for Comparative Area Studies, 2001.;完稿待出版,〈廣州革命政府與教育發展,1917-1925〉;《臺灣1950-1970年政治案件資料彙編》(約6本)。 |
3. 戴寶村副教授,8月3日於「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舉辦之「國民外交種籽培訓營」演講,講題是「臺灣歷史、族群、文化深層探索」;8月12日於「李萬居百年冥誕紀念研討會」發表「李萬居的認同觀」之專題演講;8月16日參加高雄市文獻委員會舉辦之「第八屆全國口述歷史座談會」,並擔任座談引言人;8月24日於「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舉辦之教師研習營演講:「教科書中的臺灣史與生活世界的臺灣史」;9月10日於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的研習課程演講,題目是「從歷史看我們的時代在轉型」;9月29日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行之「大高雄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淡水河至下淡水溪——臺灣史與地方史研究」之專題演講;《宜蘭交通史》專書於9月底由宜蘭縣史館印行出版。 |
4. 吳振漢教授,主持由桃園縣大溪鎮公所委託的《大溪鎮志》編纂計畫,目前已進入第二期,執行期間為90年9月1日至91年5月31日止。 |
5. 康豹教授,9月9-13日前往金門,參加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及多個學術單位共同舉辦的「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擔任評論人。近期的學術論文與著作如下:期刊論文“Writing History, Creating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the Xuanfeng qinghui tu 玄風慶會圖.” ,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001(審查通過,排版中)。專書論文“Local Elites and Sacred Sites in Hsin-chuang —— The Growth of the Ti-tsang 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收入林美容、李豐懋主編,《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審查通過,排版中);“Taoism and Local Cults ——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Kwang-ching Liu, ed., Heter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審查通過,排版中);“Divine Justi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of Indictments, Oaths, and Ordeals.”, In John Lagerwey, ed., Taoism and Local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Paris: Publications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 Orient(審查通過,排版中);“The Cult of the Royal Lords in Postwar Taiwan.”, In Philip Clart & Charles B. Jones, eds.,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n press (審查通過,排版中)。主編之專書Paul Katz and Murray Ru-binstein, eds., Religion,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審查通過,排版中)。學術會議論文“Social Structure and Marriage Patterns in East Have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men, State, and Society (1600-1950), Taipei, Academia Sinica. August 23-25, 2001. |
6. 齊茂吉教授,於9月10日假本所會議室舉行新生座談會,並且擔任主持人,另有本所的賴澤涵教授與盧秀華助教與會。 |
三、出版資訊 |
本所發行的刊物《史匯》第5期於90年8月出刊。本期分為研究論著、研究專輯、書評、讀書會與附錄五個部分,其中的研究專輯為戰後的國家與文藝專題,收錄相關論文3篇。 |
四、招生消息 |
90學年度碩士班新生錄取名單:陳建宏、倪孟安、陳家副、陳凱雯、邱顯明、吳美枝、蔡姿儀、陳慈慧、王慧瑜、吳志豪、許祥偉、朱昱、陳雪玉,共13位。 |
五、學術活動 |
本所推薦碩士班顏昌晶申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碩士論文獎。 |
第20卷第3期(2001.8)
一、學人動態
賴澤涵教授,目前研究的主題為「中國及臺灣百年之社會運動史(1900-2000)」;撰述〈廣州革命政府之教育政策及各級教育之發展(1915-1926 年)〉(已完稿);著作Taiwan,s Role in Asia 將由國立哈薩克大學出版;4月3 日應哈薩克共和國University of Kainar 之請演講“Taiwan : Past and Future”,並接受哈薩克共和國國家自然及人文院士榮銜; 4 月5 日應國立哈薩克大學國際學院之邀演講“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Cross-Strait Issues”,並代表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哈薩克大學校長簽訂兩校交換互訪協議; 4 月18 日率「中華檔案暨微縮管理學代表團會」到河南鄭州參加「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會: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檔案工作與知識經濟」研討會; 5 月1 日接待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崔之清、朱寶琴、陳謙平、朱慶保與陳紅民等教授的來訪; 5 月2 日於本校通識教育中心主辦之「第六屆當前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究會」擔任主持人。
吳振漢教授,正從事「明代考史學」之研究;論文〈明代前期內閣與吏部主導人事權之變遷〉收入國立中央大學的《人文學報》第22 期,頁71-95 。
齊茂吉教授,目前研究之主題為「文革史及其相關人物之研究」;代表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哈薩克大學校長簽訂兩校交換互訪協議。
張勝彥教授,現正從事戰後臺北役政之研究;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吳文星教授及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黃秀政教授合編《臺灣史》一書,近期即將出版;4 月17 日擔任行政院地方行政研習中心「地方志書纂修實務訓練班」講座,教授「臺灣史之分期與史料運用」; 4 月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演講,講題為「臺灣清代漢人之土地制度」; 5 月28 日出席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主辦之「李梅樹教授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並擔任一場會議主持人; 5 月完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主題整體架構研究」研究報告書; 6 月16 日出席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之「清代檔案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並擔任柯志明之〈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一文之評論人。
康豹教授,目前正從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為例」(NSC-89-2411-H-008-013);主持教育部部分補助之「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教學計畫」,時間為89 學年度第二學期; 4 月8-12 日受University of Hawaii 之邀出國發表論文; 5 月26-28 日參加北港朝天宮主辦之「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並擔任Murray Rubinstein, “Cross-the-Strait Pilgrimage/Tourism and the Reinvention of the Taiwan-Fujian Popular Religious Matrix”一文之評論人; 5 月29日於本校文學二館發表國科會計畫研究成果,講題是「殖民政策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為例」。
戴寶村副教授,擔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主題整體架構之研究計畫」之協同主持人,於4 月15 日完成研究報告; 5 月12日參加「鹿港學文化史蹟研習營」,演講「鹿港港口交通史」;擔任本年度「臺灣歷史學會」秘書長,統籌完成該會年會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歷史學——反思與開拓研討會」(6 月3 日舉行),並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辦之「黃虎旗的故事特展」之籌展工作,展期為5 月25 日至7 月22日; 6 月8 日出席長榮管理學院主辦之「臺灣新世紀新文化第一屆學術研討會」,並擔任綜合討論引言人。
二、學術演講活動
90. 5.16 林會承一個建築人認知的空間——漢民族空間體系(spatial models)之建立。
90. 6. 6 吳文星近十年來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之回顧——兼述當代檔案資料。
三、校外教學
4 月16 日,戴寶村副教授「臺灣海洋史研究Ⅱ」課程之戶外教學,帶領學生察踏草嶺古道,參觀了「雄鎮蠻煙碑」與「虎字碑」等遺跡。
5 月19-20 日,康豹教授的導生活動——臺南縣南化鄉田野調查,參訪了西來庵、紫竹寺、南栖江家古厝、化石博物館等地點。
6 月17 日,戴寶村副教授「臺灣海洋史研究Ⅱ」課程之第二次戶外教學,帶領學生前往基隆,參觀了大武崙砲台、海門天險、法國軍人公墓、二沙灣砲台等。
四、讀書會
本所研究生自組讀書會,邀請相關研究學者參與座談,以推動本所教學、研究與討論之風氣。
90. 4.12 陳世榮
臺灣「區域開發史」博碩士論文簡介
90. 5. 2 齊茂吉 社會科學理論運用及方法
90. 5. 9 康豹臺 灣宗教史回顧——從張珣〈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一文談起
90. 6.14 范燕秋 臺灣醫療史的回顧——以一個歷史學界消息學者的角度談起
五、論文計畫
89學年度第二學期本所研究生提論文計畫大綱,分別於5 月23 、30 日舉辦,通過論文計畫口試之研究生姓名、預擬論文題目與指導教授之名單如下: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講評人 |
---|---|---|
蘇芳玉 |
清末洋人與臺灣醫療的關係以海關、長老教會為中心 |
王世慶 康豹 |
洪國智 |
婦聯會在臺工作之研究(1950-1964) |
齊茂吉 |
李文玉 |
戰後臺灣方志纂修之研究——以縣、市志為例 |
張勝彥
|
謝昭儀 |
明代中葉「廷杖」之研究 |
吳振漢 |
李佳玲 |
日治時期「蕃童教育所」之研究 |
戴寶村 |
黃偉雯 |
「砂勞越留臺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3) |
吳振漢
|
范明煥 |
山與海的信仰交陪——桃、竹、苗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 |
張勝彥 |
吳承穎 |
戰後臺東地區教育發展(1945-1999) ——以國小、國中、高中職為例 |
張勝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