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中心於2017年11月8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柯若樸(Philip Clart)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謝世維教授擔任主持人。
柯教授演講以「臺灣的宗教博物館」為題,此為他研究世俗/宗教領域在不同時代、場域之間的關係及互動的一環。博物館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曾扮演收藏知識的學院,統治者財富及權威的象徵,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政治和宗教色彩漸淡,成為公共大眾美學的教育空間。「宗教博物館」便是由宗教團體所規劃、營運及管理,柯教授希望透過臺灣自2000年以後成立的幾間著名宗教博物館,探討這些跨越聖、俗之間的館所,是否能扮演世俗社會和宗教組織之間的介面。
柯教授實地踏訪新北市的世界宗教博物館、高雄市的佛陀紀念館、臺中中台世界博物館,以及其他宗教中心及地方道壇。他從各博物館的設立主旨開始分析,到建築規劃設計,主題呈現方式。例如世界宗教博物館典藏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等十種宗教的文物,因此它的訴求是宗教中立的靈性空間。佛陀紀念館的建築讓參觀者從外而內,逐步感受佛陀的神聖性,最後營造出人間淨土的氛圍。中台世界博物館則反映惟覺安公老和尚的理念,以「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的佛法為目標。柯教授指出,臺灣的宗教博物館確然發揮了一些連結宗教-世俗領域的功用。然而,他們的用途本質上,仍與創立宗派的教義密切相關。
柯教授1993年柯教授便以博士生身份獲得漢學中心獎助,來臺進行以善書印刷、扶鸞儀式為主的論文田野調查。之後長年對宗教及臺灣社會之間的的關係進行研究,2012年出版著作《中國民間信仰研究之中歐視角》廣受學界好評。本次演講亦有來自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的師生們前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