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對清乾嘉揚州學派的研究

Research by Mainland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Qing
Qian-Jia Yangzhou School

蔣秋華(Chiang Chiu-hua)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壹 前言

  清代的學術成果,以考據學著稱於世,而乾隆、嘉慶時期為其最高峰,後人的研究,往往將當時學界區分成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吳、皖兩派。其實乾嘉時期的揚州地區,亦有一批傑出的學者,承襲兩派的學風,再加上本身創新的治學取向和態度,衍成鼎足而立的另一重要支派─揚州學派。

  清代揚州府治領二州(高郵、泰州)、六縣(江都、甘泉、儀徵、興化、寶應、東臺),有清兩百六十八年間,由於當地經濟的繁榮,文化事業也跟著發達,造就不少的博學碩儒。尤其乾嘉以來,汪中、王念孫、劉台拱、朱彬、江藩、焦循、阮元、王引之、黃承吉、劉文淇、劉寶楠等大學者,相繼而出,各自均有優秀的表現,使得揚州學派增添了無比的光輝。

  然而後人對於乾嘉學術的研究,焦點似乎多集中於吳、皖兩派,對於揚州學派的關注,顯得頗有不如的態勢。然而揚州學術畢竟有其不容忽視、抹煞的成就與貢獻,所以近來也漸漸吸引學者的注意,紛紛投入研究的行列,讓揚州學派的真正成果,得以昌明於世。

  本文旨在介紹 1950 年以來,大陸學者有關清代乾嘉揚州學派的研究成果。根據初步的統計,大陸學者有關乾嘉揚州學派的單篇論文,將近 250 篇(包括已出版刊登及尚未刊登的會議論文),書籍約有十八部(包括專著、論文集、工具書、點校古籍)。以下將就研究演變的情況、研究的成果,分別論述。


貳 研究演變的情況

  大陸學者對於揚州學派的研究,在 1980 年以前,有興趣的人相當少,只有不到 20 篇的相關論著,而且重心多半放在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訓詁學著作上,談論他們在這方面的成績。比較全面的探討揚州學派的,應以張舜徽為第一人。
張舜徽先生是研究清代揚州學派的先驅,1946 年,他在蘭州大學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時,便極力推崇揚州學派,以文言文編寫了講稿,名為《揚州學記》,不過沒有寫完就停筆了。其中〈敘論〉部分,曾刊入1946年排印的《積石叢稿》。後來就在此基礎上,加以補充、修訂,以語體文改寫成《清代揚州學記》,於1962年10月出版。書中介紹了揚州地區一些有名的學者,從康熙年間的王懋竑到近代的劉師培,都詳細介紹他們的治學方法與成就。此外,還分章論述王念孫、汪中、焦循、阮元、劉文淇諸家,
1各章中也附帶介紹一些相關的揚州學者,如朱澤澐、劉台拱、朱彬、劉寶樹、劉寶楠、劉恭冕、成蓉鏡、劉嶽雲、王引之、任大椿、汪喜孫、江藩、焦廷琥、黃承吉、劉毓崧、劉壽曾等人,幾乎包括了所有重要的揚州學派學者。不過,張氏所指的揚州學派,期間較一般人認定的長,他向上、下,都做了延伸。此書後來又收入1991年出版的《清儒學記》中。他的研究,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近代學者研究揚州學術的風氣,他的許多論點也為後來研究者所襲用。
張舜徽以乾嘉三派相互比較,得出以下的論斷:
余嘗考論清代學術,以為吳學最專,徽學最精,揚州之學最通。無吳、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然吳學專宗漢師遺說,屏棄其他不足數,其失也固。徽學實事求是,視夫固泥者有間矣,而但致詳名物度數,不及稱舉大義,其失也褊。揚州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專精匯為通學,中正無弊,最為近之。夫為專精之學易,為通學則難,非特博約異趣,亦以識有淺深弘纖不同故也。
2
觀其評述,可知他是將揚州學派高置於吳、皖兩派之上。他又指出揚州學派學者治學的特點,首先在於能「創」,其次在於能「通」,並說:
揚州學派所以能極一時之盛,不是偶然的。他們治學的規模、次第和方法集吳、皖二派之長,但是又有他們獨具的特點和風格,遠非吳皖所能及。……再把它簡約一下,便可用「能見其大,能觀其通」八個字來概括他們的學風。
3
他用以形容揚州學派學風的八個字,十分貼切。
有關揚州學者的治學態度,張舜徽認為可以下列幾方面來談:(一)對待學術,採取「求同取異」的態度;(二)運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事物;(三)推廣了求知的領域;(四)突破了傳注的重圍;(五)不從事聲氣標榜;(六)肯承認自己短處。
4至於揚州學派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包括了:「自然科學」、「哲學思想」、「專經研究」、「訓詁名物」、「辨偽、校勘、輯佚」、「編書、刻書、藏書」等六個方面,他都分別做了簡要的介紹。5
張舜徽所做的分析和解說,大都成為後續研究者所秉持的標準。
張氏之後,章太炎的弟子曹聚仁有〈揚學〉六談,
6 在這幾篇短文中,他大量轉錄《清代揚州學記》的文句,將張氏書中的主要論點,告示世人。曹氏僅就自己對於前人的研究與觀書所得,提出一些感想,屬於較早注意揚學研究者。
《清代揚州學記》出版的同一年,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的祁龍威教授也發表了〈關於乾嘉學者王念孫〉
7一文,介紹本地學者王念孫。當時祁教授即有心在原揚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發起研究揚州學派,只是受到特殊原因的限制,直至七十年代,都無法順利開展。到了八十年代,他又重提舊事,積極推動揚州學派的研究。於是從中文、歷史兩系抽調部分教師,組成古籍整理室,編輯點校劉師培的遺著,希望藉此促進對乾嘉揚州學派的研討。祁先生自己先於 1985 年 4 月,在《揚州師院學報》上發表〈初論揚州學派對史學研究的貢獻〉一文,起了帶頭作用。接著在 1987 年 11 月,於《揚州學派研究》一書中,祁先生撰寫了〈研究揚州學派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古籍整理瑣記〉二文。次年,在祁先生的努力下,揚州師院舉辦了「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1999年 2 月,在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成員的座談會上,他宣讀了〈對揚州學派的回顧與前瞻〉。8會後他又在《揚州大學學報》上發表〈清乾嘉後期揚州三儒學術發微〉,評析焦循、阮元、凌廷堪的經世思想,並說明清代乾嘉經學乃是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性」而創建的經世之學。2000 年 4 月,「海峽兩岸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上,他宣讀了〈再一次對我校揚州學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
由於祁先生的大力推動,揚州師院對揚州學派的研究,不僅本身有十分豐碩的成果表現,對外也起了領導的作用。
對於揚州學派的研究,揚州本地的學者自然不宜落於人後,尤其當地最高學府揚州師範學院(揚州大學的前身),更是具有發揚光大的使命感,似應扮演帶動風尚的角色。因此,《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後改為《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於 1981 年 12 月,首先刊登了朱戟〈清代揚州學者阮元〉
9,以表彰鄉賢,文中介紹了阮元一生的政治經歷與學術功績。此後不斷地有關於揚州學派的研究論著,登載於此一刊物上,截至本世紀末,先後刊載了三十餘篇的研究文章,其中絕大部分是揚州師院的教授所撰寫的。
在祁教授的引導下,揚州師院有些教師投入了較為專精的研究,例如歷史系的郭明道教授,在《揚州師院學報》上,撰有一系列研究阮元的論文,其中有與田漢雲教授合撰的:〈清代傳播民族文化的巨擘─阮元〉、〈阮元的訓詁方法和成就〉,以及獨自撰寫的:〈清代教育改革家阮元─阮元研究之三〉、〈阮元的校勘思想和方法─阮元研究之四〉、〈論阮元對乾嘉漢學的貢獻〉、〈傑出的經學家─阮元研究之八〉、〈阮元的文筆論〉、〈阮元的哲學思想〉。此外,在《揚州學派研究》一書中,他寫了〈論劉師培校釋群書的方法〉;揚州學派研討會後,他寫了〈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綜述〉,報導會議的實況;2000年4月的海峽兩岸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上,他又發表了〈王氏父子校釋群書的方法與成就〉。
中文系的田漢雲教授,在《揚州師院學報》上,撰有一系列研究阮元的論文,如與郭明道教授合撰的:〈清代傳播民族文化的巨擘──阮元〉、〈阮元的訓詁方法和成就〉,與古明教授合撰的〈論阮元的詩──阮元研究之五〉。在《揚州學派研究》一書中,他除了自撰〈論劉師培的詩〉外,又與李坦合撰〈左庵詞箋證〉。對於1987年的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他也撰寫了〈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的報導性文章。他在《中國近代經學史》的大作中,也撰寫了與揚州學派有關的幾個章節:〈汪喜孫:學古之道藏器於身〉、〈劉文淇的左傳研究〉、〈劉寶楠與論語正義〉、〈劉恭冕的論語何注研究〉、〈劉師培:樸學的繼承與超越〉。1999年2月,在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成員的座談會上,他發表了〈略說揚州學派與歷代揚州文化之關係〉。2000年4月的海峽兩岸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上,他又發表了〈關於進一步確認揚州學派的思考〉。
揚州師範學院院長趙航,致力於語言學的研究三十多年,尤長於訓詁學,為中國語言文學教授。自 1983 年至 1985
年間,陸續在《揚州師院學報》上發表:〈清代皖學新高峰─揚州學派研究之一〉、〈貫通經訓兩碩儒─揚州學派研究之二〉、〈各位著述貫群才─揚州學派研究之三〉、〈博極群書文藻秀─揚州學派研究之四〉等文,又於《揚州學派研究》一書中,撰寫了〈揚州學派散論〉一文,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再加以補充,於 1991 年 11 月,出版了《揚州學派新論》這部專著。這是一部全面探討揚州學派的作品,書中考究了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劉寶楠、劉恭冕、黃承吉、任大椿、朱彬、江藩等人的生平與學術,書末附有〈揚州學派主要成員學術繫年要覽〉。
1987 年 11 月,揚州師範學院為慶祝建校三十五周年和展示地方文化研究的成果,編印了《揚州學派研究》論文集,一共收錄揚州師院同仁撰寫的十八篇文章。此書的編者受了張舜徽的影響,對揚州學派的認定較寬,因而全書以研究揚州學派殿軍劉師培的論文為主,收有七篇與其相關的論文。真正涉及乾嘉揚州學派的文章,僅有五篇:趙航〈揚州學派散論〉、劉如瑛〈略論王念孫對管子的校釋〉、許衛平〈淺論揚州學者在方志學方面的成就〉、趙葦航〈劉寶楠寶應圖經的歷史地理學價值〉、華強與陳文和〈戴震與揚州學派〉。
1988 年 9 月 20 日至 23 日,在揚州師範學院舉行「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會議由揚州師院主辦,發起單位有江蘇省史學會、揚州師院、揚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蘇州大學等九個。來自全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新聞出版單位以及香港、美國、加拿大的專家、學者、教授六十餘人參加了會議。
「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的召開,在大陸還是首次,所以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對這次的會議,都十分重視。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顧問陳樂素,中華書局副總編輯趙守儼,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纂左步青,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湯志鈞,中國人民大學王俊義、趙剛,華東師範大學黃清根,蘇州大學張承宗,暨南大學常紹溫,揚州師院祁龍威、王世華,揚州地方史研究者黃繼林、莊曉明,香港大學魏白蒂,都出席了這次的大會。
與會學者提交了 20 餘篇學術論文,對揚州學派的界定、揚州學派形成的諸因素、西方文化對揚州學派的影響、揚州學派的文化觀、揚州學派的學術淵源、治學特點、學術成就,以及如何研究揚州學派等問題,都有相當深入的探討。會議期間,揚州師院科研處發給與會者揚州師院學報編輯部和古籍整理研究室共同編印的《揚州學派研究》,這是揚州師院貢獻的研究成果;揚州師院圖書館發給與會者參考部編印的《揚州學派著述目錄》、《揚州學派研究論文索引》,
10
這兩份資料提供學者查考研究資料的便利。
此次會議,對於揚州學派的下限,應該止於什麼時候?與會者有不同的的意見。有人認為下限一直到清末,以劉師培為揚州學派的殿軍。因為從師承關係、學術淵源來看,劉師培是和揚州學派一脈相承的,若從治學的方法、特點來看,劉師培可算是揚州學派的集大成者。也有人以為揚州學派既然產生於清代乾嘉時期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下限便不宜拉得太長,劉師培只可以作為揚州學派的後學。
11
「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結束後,主辦單位並沒有將提交大會的論文,整理出版,使得未參與其會者,無法獲知較完整的研究成績,十分可惜。此後,有關揚州學派的集體研討,似乎沉寂了下來,只有學者獨自的研究、撰述。1999
年 1、2 月間,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成員,赴揚州實地考查,與揚州大學的教授進行了一天的座談會,雙方懇切研討了揚州學派研究的相關問題。同時達成共同推展研究的合作計畫,擬定在海峽兩岸各舉辦一場學術討論會,邀請兩地的學者,一起探討揚州學術。
12
2000 年 4 月 3 日至 6 日,在揚州大學舉辦了「海峽兩岸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學者一共提交了 40 篇的論文,大陸學者便占了 31 篇:1. 湯志鈞〈清代經學學派及其異同〉、2. 戴逸〈吳皖揚浙──清代考據學的四大學派〉、3. 王俊義〈關於揚州學派的幾個問題〉、4. 田漢雲〈關於進一步確認揚州學派的思考〉、5. 黃愛平〈清代漢學流派析論〉、6. 趙葦航〈揚州學派經世致用思想述論〉、7. 劉仲華〈揚州學者的子學研究〉、8. 王章濤〈商儒轉換中的揚州學派及其經世致用〉、9. 朱宗宙〈鹽商群體的地域結構與揚州文化的多元性〉、10. 陳文和〈揚州書院與揚州學派〉、11. 承載〈揚州學派與蘇南學人〉、12. 華強〈略論戴震的自然科學觀及其影響〉、13. 張承宗〈從揚州地理概念的變化說揚州與江南的密切關係〉、14. 張其昀〈經義述聞通假借之芻議〉、15. 趙中方〈廣雅疏證與漢語詞族研究〉、16. 班吉慶〈從與李方伯書看王念孫古音研究的貢獻〉、17. 郭明道〈王氏父子校釋群書的方法與成就〉、18. 單殿元〈經傳釋詞簡論〉、19. 漆永祥〈漢學師承記史源考辨〉、20. 彭林〈試論焦循群經宮室圖〉、21. 錢宗武〈尚書補疏疏證〉、22. 程鋼〈解釋學與修辭學:以焦循易學的假借引申論為例〉、23. 張連生〈焦循參撰揚州圖經說質疑〉、24. 劉建臻〈焦循集舊文鈔考證〉、25. 黃俶成〈乾嘉社會經濟與揚州學人〉、26. 祁龍威〈清乾嘉後期揚州三儒學術發微〉、27. 黃繼林〈略述焦循的修志觀點〉、28. 許衛平〈清代揚州學者方志學成就簡論〉、29. 韋明鏵〈揚州學派與戲劇曲藝關係述評〉、30. 王永平〈焦循後漢書訓纂序書後〉、31. 祁龍威〈再一次對我校揚州學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13這一次的研討會,匯聚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大陸學者,一起研討,可以說再度激起大陸研究揚州學派的風潮。以上以揚州師範學院為主,約略敘述了大陸研究揚州學派的歷程,可以發現比較集中的研究,仍以揚州師院為重心,而且祁龍威教授是主要的推行者,靠著他的熱忱,帶動了研究的活力,是使揚州學派的研究得以持續不斷的關鍵。


參 研究的成果

大陸學界對於揚州學派的研究,單篇論文有將近二百五十篇,專書十八部,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針對小學(文字、聲韻、訓詁)而發的,這不僅顯示揚州學者在乾嘉學風下,從事的學術活動,避免不了考據的領域。然而揚州學派中人,亦有不少能自創新解,而且能不完全受考據的拘囿,毅然從考據的牢籠跳脫出來,將研究的目光,移向更廣闊的領域,成就其與眾不同的功績。以下即依據各家學者的研究情況,分別介紹。

一、通論

在通論揚州學派部分,孫洵〈揚州學派簡論〉文中敘述了王懋竑、王念孫、王引之、任大椿、汪中、焦循、黃承吉、阮元、劉文淇、劉師培等人的學術成就。並指出揚州學派的學風踏實、博而能精、有創造性。趙航〈揚州學派散論〉、張承宗〈揚州學派簡論〉、徐復〈揚州學派新論序〉三文,也是對揚州學派成員及成就的簡明敘述。王俊義有〈論乾嘉揚州學派〉、〈再論乾嘉揚州學派〉、〈論乾嘉揚州學派的特色〉等文,可見他對揚州學派的關懷。在談及揚州學派的特色時,他認為揚州學派反映了乾嘉漢學由興盛走向衰落之際的時代特徵,其學術特點是:(1)繼承發展惠棟、戴震的考據之學,將乾嘉漢學進一步推向高峰,並取得總結性成就;(2)突破了傳注重圍,開拓了研究領域,使學術研究在內容和方法上都漸有近代學術氣息;(3)反對漢學的墨守與門戶之見,具有發展變化思想和求實批判精神。王俊義還有〈關於揚州學派的幾個問題〉一文,針對「揚州學派產生的土壤與學術思想淵源」、「揚州學派存在的時空及其成員界定」、「揚州學派的學術特徵及其地位和影響」等問題,在舊作的基礎上,重新考查。陳祖武〈揚州諸儒與乾嘉學派〉分成六個單元:「深化乾嘉學派研究的一個思路」、「汪中的先秦諸子研究」、「焦循的經學思想」、「高郵王氏父子對乾嘉學術的總結」、「江藩與當代學術史的結撰」、「阮元對一代學術的貢獻」,論述揚州學派主要學者的學術成就。田漢雲〈略說揚州學派與歷代揚州文化之關係〉從文學、文字學、經學三方面,來談論揚州學派與歷代揚州文化的聯繫,認為「清代揚州學派的形成,是以歷代揚州文化的持續發展和豐厚積累為基礎,其文化構成對已往的揚州文化來說既是發展也是總結」。華強、陳文和〈戴震與揚州學派〉指出戴震對揚州學者焦循、阮元、汪中等人,在思想方面所給予的影響,同時也敘述戴震在其他學術方面對揚州諸子的影響。黃愛平〈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與乾嘉揚州學派〉探尋王氏父子的治學宗旨、態度、方法,以及在音韻、文字、訓詁、校勘等方面的成就。王章濤〈阮元與揚州學派〉認為阮元是揚州學派的集大成者,並探究阮元的學術特色及主要業績,也論述了揚州學派的活動與影響。揚州學者的研究是多面向的,其成果的論述,數學方面,有吳裕賓〈清代揚州學者的數學研究〉、阮家鼎〈清代揚州學者的數學成就〉。方志學方面,有許衛平〈淺論揚州學者在方志學方面的成就〉。地理學方面,有趙葦航〈清代揚州歷史地理學家之成就〉。趙葦航〈揚州學派學者遺跡概要〉介紹揚州學派代表人物的一些遺跡,如阮家祠堂、阮元墓、阮元遺物、焦循墓、汪中墓、高郵王氏紀念館、劉文淇故居、劉寶楠故居。徐祥玲、楊本紅〈揚州書院與揚州學派〉,介紹揚州學者與當地書院的關係。

二、汪中(1744-1794)、汪喜孫(1786-1847)

有關汪中的研究,有張曉虎〈汪中簡論〉、〈汪中的守道與叛道〉,趙杏根〈論江都詩人汪中〉,張舜徽〈汪中之通博〉,陳祖武〈一個特立獨行的學者──汪中的治學精神述要〉,都是對汪中生平事蹟與學術的考述;柴德賡〈章實齋與汪容甫〉、佛雛〈王靜安與汪容甫〉,則將汪中與章學誠及王國維相提並論。
對於汪中兒子汪喜孫的研究,有田漢雲〈汪喜孫:學古之道藏器於身〉。

三、王念孫(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

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是清代的訓詁學和音韻學大家,是學術界一致公認的乾嘉學派的傑出代表。王氏父子的著述繁富,約近百種,最有名的為《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傳釋詞》、《經義述聞》,也就是所謂的「王氏四種」,這些多半是他們運用小學的知識,考證古書所得的成果。由於成績斐然,自然成了後世學者鑽研的重要典籍,相關的研究,層出迭見。
1983
年,在揚州舉行紀念段玉裁王氏父子的學術研討會:航〈中國訓詁學研究會紀念段王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唐文〈紀念段王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高郵王氏父子故居紀念館同時揭幕〉、戴震〈紀念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三文,介紹在揚州召開紀念段玉裁與王氏父子的研討會情形。1988 年 1 月,黃愛平撰〈七十年來段玉裁和高郵二王研究狀況述評〉介紹了七十年來有關王氏父子研究的成果,可以略知此前學者研究的梗概。另有專著一部:舒懷《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本書對王氏父子的學術成就、學術理論和學術方法,很有系統的闡發,提出了一些不同於前人的新見解,可以彌補過去研究中的某些不足之處,書末附有〈高郵王氏父子年譜新編〉。

(一)父子合論
綜合論述王氏父子學術的,有徐復〈高郵王氏學研究論叢序言〉,裴學海〈評高郵王氏四種〉,吳澤順〈從王氏四種看先秦文獻語言的音轉規律〉,姜躍濱〈高郵王氏假借說研究〉,王小莘〈王氏父子因聲求義述評〉,李運富〈王念孫父子的連語觀及其訓解實踐〉,張舜徽〈高郵王氏之小學〉,馬振亞〈王氏父子與訓詁實踐〉,汪耀南〈王念孫王引之訓詁思想和方法的探討〉,李中耀〈論清代王念孫王引之訓詁研究之成究〉,古漢夫〈王念孫父子與校勘〉,郭明道〈王氏父子校釋群書的方法與成就〉,孫欽善〈王念孫王引之在古文獻學上的成就〉,黃愛平〈乾嘉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術研究〉,王俊義、黃愛平〈王念孫王引之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孫長雍〈合則雙美離則兩傷論段王訓詁學說之互補關係〉,殷孟倫〈王念孫父子廣雅疏證在漢語研究史上的地位〉,黃愛平〈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與乾嘉揚州學派〉,上列文章談論的大都是王氏父子小學方面的成就。

(二)王念孫
專門研究王念孫的,有祁龍威〈關於乾嘉學者王念孫〉、嚴修〈論王念孫的學術成就〉、薛正興〈談王念孫的推理校勘〉、左民安〈王念孫校讎學初探〉、孫玄常〈王念孫爾雅郝注(疏)刊誤〉、劉君惠〈讀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成采百〈從王念孫校荀子因聲求義方法的具體應用〉、劉如瑛〈略論王念孫對管子的校釋〉、胡奇光〈論王念孫的上下文觀〉、姜躍濱〈論王念孫同義相因說〉、孫長雍〈王念孫語義學說闡微〉、金小春〈王念孫連語說四種釋例及重評〉、呂政之〈王念孫的連語新探〉、王雲路〈王念孫乘字說淺論〉、徐興海〈王念孫傑出的訓詁學思想〉、張治樵〈王念孫訓詁述評〉、梁保爾〈王念孫訓詁方法說略〉、王力〈王念孫的古音學〉、班吉慶〈從與李方伯書看王念孫古音研究的貢獻〉,所列文章也不出對王念孫小學成就的考辨。對於《廣雅疏證》的研究,有劉成文〈廣雅及其注本〉,徐復〈重印廣雅疏證弁言〉,周祖謀〈讀王念孫廣雅疏證簡論〉、〈廣雅疏證錄遺〉,趙振鐸〈讀廣雅疏證〉,宋秀麗〈讀廣雅疏證拾詁〉,徐興海〈王念孫訓詁學思想初探─讀廣雅疏證〉,蔣禮鴻〈廣雅疏證補義〉,劉凱鳴〈廣雅疏證辨補續篇〉,祝鴻熹〈略談廣雅疏證的詞義訓釋〉,方一新〈試論廣雅疏證關於聯綿詞的解說部分的成就〉,戴雪梅〈從廣雅和廣雅疏證看合成詞的語素意義〉,崔福華〈廣雅釋詁疏證以聲音通訓詁發覆〉、林開甲〈廣雅疏證語義研究札記〉、〈廣雅疏證語源研究管窺〉、趙中方〈廣雅疏證與漢語詞族研究〉、呂景先〈廣雅疏證指例述要〉,孫國〈廣雅疏證訓詁方法淺析〉,薛其暉〈廣雅疏證淺探〉。對《讀書雜志》的研究,有左民安〈讀書雜志校讎類析〉,王雲路〈讀書雜志方法論淺述〉,曹煒、曹培根〈試論讀書雜誌在漢語語法學上的貢獻〉,均為對《讀書雜志》所做的考索及稱頌;王雲路〈讀書雜誌失誤舉例與分析〉則糾舉王氏書中的謬誤,予以辨析。另外,戴山青編有《廣雅疏證索引》一部,是極有助益的工具書。

(三)王引之
關於王引之的研究,有王彥坤〈王引之注左傳一失〉、何毓玲〈王引之俞樾詩詁異同平議〉。
對於《經傳釋詞》的研究,有徐復〈重印經傳釋詞序〉,徐仁甫〈詩經反詰句傳箋正言之─辨經傳釋詞不無為語詞之誤〉,徐莉莉〈論經傳釋詞的語法思想及其作用〉,胡竹安〈論經傳釋詞的科學性問題〉,李成蹊〈論經傳釋詞釋訓古書虛詞的原則和方法〉,單殿元〈經傳釋詞簡論〉,周靜賢、吳禮權〈經傳釋詞在漢語語法學上的地位〉,劉如瑛〈讀經傳釋詞志疑〉,郭成韜〈方言經籍纂詁和經傳釋詞〉,吳國泰〈經傳釋詞臆正〉,劉如瑛、李德先〈從經傳釋詞看王引之的治學〉,余心樂〈讀經傳釋詞札記〉。另有專著一部:俞敏《經傳釋詞札記》。對於《經義述聞》的研究,有蔣冀騁、邱尚仁〈從經義述聞看王氏父子的治學方法〉,許嘉璐〈新印王引之經義述聞弁言〉,張其昀〈經義述聞通假借之芻議〉。

四、凌廷堪(1755-1809)

關於凌廷堪的研究,有黃愛平〈凌廷堪學術述論〉、胡家祚〈戴震私淑弟子凌廷堪及其它〉、王茂〈凌廷堪的以理代禮說〉。

五、江藩(1761-1805)

關於江藩的研究,有王伯祥〈庋稼偶識─漢學師承記〉、謝定琨〈江藩的漢學師承記〉、三英〈江藩和他的國朝漢學師承記〉、漆永祥〈漢學師承記史源考辨〉、馬冰〈國朝漢學師承記和國朝宋學淵源記〉。另有朱維錚、徐洪興編校、標點的江藩《漢學師承記(外二種)》、方國瑜點校的江藩《經解入門》和薛飛校點題為焦循、江藩撰《揚州圖經》。

六、阮元(1764-1849)

有關阮元的研究,約有 60 篇論文,二部專著。專著為王章濤《阮元傳》、陳東輝《阮元與小學》。
《阮元傳》全書共有二十二章,一至十七章詳述阮元的生平事蹟,十八章以下分敘阮元的學術成就,包括訓詁、校勘、出版、方志學、碑學等方面,末附〈阮元年表〉。本書作者原是學習工程技術的,因出於對鄉賢的崇仰,乃致力於阮元研究,歷經多年,撰有《阮元年譜》草稿,排比阮氏的一生事蹟,將近百萬言。由於部帙浩繁,出版不易,乃就《年譜》概括成此書,扼要地鉤勒出傳主的生平,為研究阮元、清代歷史,特別是學術史,頗有助益的撰述。
浙江大學中文系陳東輝所撰《阮元與小學》,專論阮元在小學方面的成就,包括阮元自身的小學研究成果,以及編印與小學有關的書籍、培養小學的人才等。作者自述因研讀張舜徽的《清代揚州學記》,對書中論及的清代大學者阮元,頗為敬仰。又因欽佩阮元的政績及學識,後人對他的研究卻不多,評價也不夠高,所以決心深入研究,以彰顯其功業。作者原本計畫全面而有系統的研究阮元的學術思想、學術活動、學術風格和治學方法,並通過與同時代其他學者的比較研究,探索、總結出阮元學術的獨特之處。本書乃整個研究計畫中的一部分,專門論述阮元在小學方面的成就。書末附有〈阮元與宛委別藏〉、〈阮元與靈隱藏書〉二文。
點校方面,有鄧經元點校的阮元文集《揅經室集》和黃愛平點校張鑑等撰的《阮元年譜》。
關於阮元整理、刊刻古籍部分的研究,有柏蘇秦、黃慶華〈清代傑出的出版家─阮元〉,介紹阮元整理刊印的書籍;陳祖武〈阮元與皇清經解〉、楊忠〈皇清經解與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非全出江西文人之手〉,陳志輝〈阮元與十三經注疏〉,汪紹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介紹阮元所刊刻的《皇清經解》與《十三經注疏》;馮浩菲〈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一類校例辨正〉、韓格平〈讀阮元校爾雅釋詁札記〉,則指出阮元所撰《校刊記》中的優缺點。
對於《經籍纂詁》的研究,有張文建〈經籍纂詁〉、汪耀楠〈纂集派訓詁著作經籍纂詁〉、趙振鐸〈經籍纂詁和辭書編寫〉,介紹《經籍纂詁》一書;李步嘉〈修經籍纂詁緣起〉,探討纂集《經集纂詁》的緣由;李步嘉〈經籍纂詁成書過程考略〉,探討其書編成的情形;李步嘉〈經籍纂詁疏誤評析〉則指出其書有的缺失。宗福邦〈故訓匯纂與經籍纂詁〉、郭成韜〈方言經籍纂詁和經傳釋詞〉、陳世饒〈從經籍纂詁到故訓匯纂〉,則將阮書與其他相似的著作,如《故訓匯纂》、《方言》、《經傳釋詞》,加以比較。有關《疇人傳》的研究,有李瑤〈從疇人傳的編輯思想看它的科學價值和局限〉,管成學〈標點二十四史清史稿阮元疇人傳中的誤斷與錯訛舉要〉,黃愛平〈從疇人傳看阮元的西學思想〉。
有關阮元與西方科技的研究,還有王川〈西洋望遠鏡與阮元望月歌〉。
有關阮元生平研究的,有朱戟〈清代揚州學者阮元〉、馮爾康〈清代名臣阮元〉、王德亞〈阮元卒年質疑〉、阮衍喜〈阮元籍貫正〉、譚彥翹〈紀昀與阮元〉。
有關阮元對文物的維護的研究,有陳東輝〈阮元與詁經精舍〉、王章濤〈阮元與隋文選樓〉、虞浩旭〈阮元與天一閣藏書樓〉;柯愈春〈養心殿本宛委別藏〉,介紹《宛委別藏》與阮元的關係。
對於阮元學術的成就與貢獻,有陳東輝〈阮元的學術成就與地位〉,黃愛平〈阮元學術述論〉,王俊義、黃愛平〈阮元學術思想成就及其學術活動〉,郭明道〈論阮元對乾嘉漢學的貢獻〉、〈傑出的經學家──阮元研究之八〉,尹協理〈略論阮元的實事求是之學〉,王章濤〈阮元與揚州學派〉,瞿林東〈阮元和歷史文獻學〉,郭明道〈清代教育改革家阮元──阮元研究之三〉,郭明道、田漢雲〈清代傳播民族文化的巨擘──阮元〉,德明〈阮元史學撰著述評〉,郭明道〈阮元的哲學思想〉。有關阮元文學方面的研究,有田漢雲、古明〈論阮元的詩──阮元研究之五〉,郭明道〈阮元的文筆論〉。有關阮元義理方面的研究,有楊向奎〈論性命古訓〉、王茂〈阮元的仁學新義〉、陳祖武〈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言遜〈阮元研究系列論文綜述〉介紹揚州師院對於阮元研究的成果。

七、焦循(1773-1820)

關於焦循的研究,有閻韜〈焦循〉、陳居淵〈論焦循易學〉、程鋼〈解釋學與修辭學:以焦循易學的假借引申論為例〉、劉建臻〈焦循易學初探〉、錢宗武〈尚書補疏疏證〉、彭林〈試論焦循群經宮室圖〉、張連生〈焦循參撰揚州圖經說質疑〉、王永平〈焦循後漢書訓纂序書後〉、黃繼林〈略述焦循的修志觀點〉、劉建臻〈焦循集舊文鈔考證〉、王茂〈焦循的時行哲學〉、李亞寧〈焦循的數理哲學思想述評〉、王偉康〈焦循與花部農譚〉。
專書有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全書共六章:源遠流長的易學、焦循易學的文化環境、焦循的學術思想及其易學、焦循易學的構架與特徵、焦循易學的道德義理詮釋、焦循易學的歷史評價,末附〈焦循交遊考〉、〈焦循著述考〉、〈焦循學術編年〉。此書構思於 1986 年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曾先後完成〈焦循學術編年〉、〈焦循著述考〉、〈焦循交遊考〉三種資料性的長編。1989 年 6 月,將其中的一部分以《焦循易學研究》為題,通過了碩士論文的答辯。經過多年的修改,才出版的精心撰著。點校部分,有李昭民點校的《毛詩補疏》和沈文倬點校的《孟子正義》。

八、劉文淇(1789-1854)、劉毓崧(1818-1867)、劉壽曾(1838-1882)

關於劉文淇的研究,僅有田漢雲〈劉文淇的左傳研究〉一篇。

九、劉寶楠(1791-1855)、劉恭冕(1824-1883)

對於集清代《論語》學大成的劉寶楠,楊向奎〈讀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田漢雲〈劉寶楠與論語正義〉兩篇,研究其《論語正義》。趙葦航〈劉寶楠寶應圖經的歷史地理學價值〉,針對《寶應圖經》一書的歷史地理學價值,做一初步的分析。《寶應圖經》是一部私纂的寶應地方志,對研究寶應縣的歷史地理,是有重大貢獻的,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另有高流水點校的《論語正義》。劉恭冕的研究,有田漢雲〈劉恭冕的論語何注研究〉。


肆 結語

以上簡要地論述了大陸學者有關清乾嘉揚州學派的研究,對於他們的成果,應可獲得大略的認識。大致上,大陸學者的相關研究似乎不少,不過誠如前文所提及的,出自小學的研究成果占了絕大部分,雖然其中也有論及揚州學派的地方,但大多數是附帶的。真正有意識,專門研究揚州學派的著作,其實僅屬少數。
在少數的專論中,重複撰述的,所在多有,而且能夠突破觀點,創立新解的,並不多見。
在研究貢獻方面,揚州師院的教授應居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有祁龍威教授的引領風氣、主導研究的進行、舉辦學術研討會,眾多學者的投入研究的行列,如郭明道、田漢雲、趙航等諸位教授,由於他們努力不懈地撰述,方使此一研究得以持續不斷,獲致較為豐碩的成績。而個人的研究方面,王章濤先生的加入,也是令人感佩的。他原本研究工程技術,卻在業餘之暇,埋首鑽研阮元,不僅搜羅了大批的資料,也撰成了浩繁的著作,可惜限於經費,無法全部印行,使其成果僅能以摘選的面貌問世,誠為學者所痛心扼腕!


  1. 參見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0),〈前言〉,頁1;張舜徽,〈學習揚州先輩的治學精神走博通的道路〉,《訒庵學術講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5),頁39。
  2. 見張舜徽,〈揚州學記自序〉,《訒庵學術講論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5),頁 719。
  3. 見《清代揚州學記》,頁 10-11。
  4. 見《清代揚州學記》,頁 11-14。
  5. 見《清代揚州學記》,頁 14-16。
  6. 參見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北京:三聯書店,1986.6),頁 287-316。
  7. 見《學術月刊》1962年7期(1962.7)。
  8. 刊登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3期(1999.9),頁 185-187。
  9. 見《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 年 4 期(1981.12 ),頁 127-130。
  10. 有關此次會議的詳細報導,參見郭明道,〈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綜述〉,《清史研究通訊》1989 年 1 期(1989.3),頁 54-56;張篤勤,〈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在揚召開〉,《中國史研究動態》1989 年 1 期(1989.3);田漢雲:〈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在揚州舉行〉,《中國歷史學年鑑(1989年)》(1990.7),頁 293-294。
  11. 參見郭明道,〈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綜述〉,《清史研究通訊》1989年1期(1989.3),頁 55。
  12. 有關此次考查與座談會的實況,可參黃智信,〈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劃赴大陸考察報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 卷 3 期(1999.9),頁 197-204。
  13. 有關「海峽兩岸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的實況與發表論文的簡要內容,可參楊晉龍,〈重返揚州南京論學考察記〉、〈海峽兩岸清代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紀實〉二文,即將刊登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訓》。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