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述略

Study on the Qing Qian-Jia Period Yangzhou School
—A Brief Research Outline

林慶彰(Lin Ching-chang)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壹 前言

  揚州學派為清乾嘉學術三大學派之一,重要學者有任大椿(1738-1789)、汪中(1744-1794)、王念孫(1744-1832)、朱彬(1753-1834)、江藩(1761-1831)、焦循(1763-1820)、阮元(1764-1849)、王引之(1766-1834)、黃承吉(1771-1824)、劉文淇(1789-1854)、劉寶楠(1791-1855)等。有些學者不僅有外王的事功,經學研究更涉及《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爾雅》等方面。他們的著作更是可觀,王念孫父子的《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稱為「王氏父子四種」,朱彬的《禮記訓纂》,江藩的《漢學師承記》,焦循的《易學三書》、《孟子正義》,阮元的《經籍纂詁》、《皇清經解》,劉文淇的《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都是清代經學中不朽的著作。吾人常說「乾嘉經學」,其實其中有一半的著作出自揚州學派,可惜歷來學者研究乾嘉學術,都僅注意到皖派和吳派而已,如果不能兼顧揚州學派的研究,所謂乾嘉學術的研究,也僅研究其中的一半而已,怎能窺知乾嘉學術的全貌?

  揚州學派學者的成果遍及《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爾雅》等方面,《周易》是哲學,《尚書》是古代史,《詩經》是古代文學,《三禮》是政治制度和社會學,《三傳》是古代史和政治哲學,《四書》是哲學和倫理學,《爾雅》是語言文字學,可說涉及傳統學術的各個層面。當代某一位學者或同一學術背景出身的學者,很難兼顧到如此多的層面,所以必須整合不同專長和學術背景的學者,才能順利進行研究。

  揚州學派的主要貢獻,約有六個方面: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專經研究、訓詁名物、辨偽校勘輯佚、編書刻書藏書。國內外對揚州學派進行研究的論著頗多,但多屬概論性質,如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趙航《揚州學派新論》、近藤光男《揚州漢學者的諸樣相》等;專門研究,比較集中在焦循、王氏父子、阮元、汪中等人,惟數量仍舊不多,且並無從宏觀角度,對當時學術流變進行考察者。

  本計畫之總目標,在深究揚州學派治經的整體特色。由於揚州學者的研究成果涉及群經,唯有通過分工合作,各人就其專長,進行深入研析,才能達到總體目標,如:專經研究,分別研究《周易》、《尚書》、《詩經》、《春秋三傳》、《三禮》、《四書》等;小學,從訓詁入手;思想,以學術流變為題等。最後,經由共同討論,希望能尋出揚州學者異乎其他學派的學術特色。


貳 計畫內容

  本計畫由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支持研究經費,執行期限從民國 87 年 7 月起,至 89 年 12 月止,計有兩年半時間。由林慶彰擔任計畫總主持人,蔣秋華先生擔任計畫共同主持人兼聯絡人。參與計畫之學者計有 6 名,各學者依自己之專長,選其中一經或一主題來研究。茲將各子計畫之主持人及研究論題逐一介紹如下:

(一)揚州學派《易》學研究

  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賴貴三負責執行。研討對象除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易話》、《易廣記》、《周易補疏》、《易義解詁》等《易》學著作外,像王懋竑《讀書記疑》、《白田草堂存稿》,劉寶楠《娛景堂集》,劉恭冕《廣經室文鈔》,王念孫、王引之《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有關《易》學的資料,據以分析各家《易》學的內容,以便歸納揚州學派《易》學的特色,並探索其對後世的影響。

(二)揚州學派《尚書》學研究

  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蔣秋華先生負責執行。揚州學派有關《尚書》的著作,主要有焦循的《書義叢鈔》、《古文尚書辨》、《尚書補疏》、《禹貢鄭注釋》,焦廷琥的《尚書伸孔篇》,成蓉鏡的《尚書曆論》、《禹貢班義疏》等。其中以焦循與成蓉鏡的著作分量較多,擬先就此二家之著作深入探討。

(三)揚州學派《詩經》學研究

  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楊晉龍負責執行。揚州學者現存的《詩經》著作,有焦循的《詩經補疏》、《毛詩物名釋》、《詩陸氏疏疏》,夏味童的《詩疑筆記》、《三百篇原聲》,茆泮林的《毛詩注疏校勘記校字補》,阮元的《毛詩注疏校勘記》、《三家詩補遺》,及王氏父子《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中有關《詩經》的條目。由於《經傳釋詞》中所釋《詩經》的字詞甚多,將先從該書入手研究。

(四)揚州學派《春秋》學研究

  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林慶彰負責執行。揚州學者現存《春秋》學著作有汪中《春秋述義》、《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焦廷琥《三傳經文辨異》,成蓉鏡的《春秋世族譜拾遺》、《春秋日南至譜》,李惇的《左傳通釋》,焦循的《春秋左傳補疏》,阮元的《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春秋舊疏考證》,阮元的《春秋公羊傳校勘記》、《春秋穀梁傳校勘記》等。其中以焦循的《春秋左傳補疏》和劉文淇的《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最重要,將先從此二書著手研究。

(五)揚州學派的訓詁與義理

  由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岑溢成負責執行。在研究清代學術史時,通常把訓詁和義理視為截然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不相容的方法。表面看來,清乾嘉學者在訓詁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義理方面的表現,似乎不如宋、明,也不如漢、晉。事實上,乾嘉學者的著作中,在經典訓詁的表層下,還隱約存在著一些與漢、晉、宋、明思想或同或異的觀點和體系。這一類的著作,大都屬於揚州學者所著。因此,研究這類著作,可以幫助世人對清代思想史有較真切的認識。本計畫將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訓詁的獨立研究,第二階段是訓詁與義理的分際和關係,第三階段,將以上述兩階段為基礎,研究這類思想觀點及體系的特點。

(六)揚州學者論道德與學統

  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壽安負責執行。本計畫擬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探討揚州學者的學術觀,包括對宋、明理學所建立道統觀的批判,對漢以降學術流變的探討,及對儒學性質、儒學學統的重建等。人物包括: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及詁經精舍諸子、淩廷堪、江藩、任大椿、劉台拱等漢學家。本計畫之目的即在:通過揚州學者對道統觀念的批判及對學術源流的辨析二方面的研究,以重新觀察清儒尊經崇漢的意義,並試著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給予一個新的詮釋。

  除上述六項子計畫,分別由 6 位學者執行外,擬與揚州大學人文學院合作,進行揚州學者遺跡的考察,並在揚州大學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分別舉行大型學術研討會。又為了讓學者更容易了解揚州學者治學的成就,擬將揚州重要學者的著作,作較有系統的點校整理。後人研究揚州學者的論文,也擬有系統的編成各種論集,以方便讀者從事研究。


參 研究成果(上)

  從民國 87 年 7 月至 89 年 8 月,執行此一計畫的兩年時間,成果可謂相當豐碩,茲分考察成果、完成論文、學術會議、文獻整理四個方面加以討論。本小節先討論考察成果和完成論文。

(一)考察成果

  民國 88 年 1 月至 2 月 3 日,本計畫執行人員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壽安、賴貴三和助理黃智信等一行 6人,赴揚州實際考察。考察結果約可分兩方面敘述:

1.舉行「清代揚州學派學術交流會」

  會議於 1 月 30 日在揚州大學虹橋賓館舉行,由揚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佴榮本先生和林慶彰先生共同主持。上午,由揚州大學 4 位教授提出報告,報告的主題是:

ぇ 對「揚州學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祁龍威教授)
え 揚州學派學者遺跡概要(趙葦航教授)
ぉ 略說揚州學派與歷代揚州文化之關係(田漢雲教授)
お 關於清代揚州學派的文獻資料(陳文和教授)

下午,由我方 4 位先生作報告,分別是:

ぇ 「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的內容及推動情況(蔣秋華教授)
え 我的四庫學研究(楊晉龍教授)
ぉ 乾嘉學派之義理學研究(張壽安教授)
お 揚州學者焦循研究概況(賴貴三教授)

  這整整一天的交流會,雙方達成的協議有:民國 89 年 3、4 月間,由揚州大學主辦學術討論會,邀三十多位學者發表論文;民國 90 年 4、5 月間,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研討會,由揚州大學派 10 位學者來臺與會。這次交流會,除了這兩點共識外,至少還有兩點作用:其一,對兩岸研究揚州學派的現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雙方可以在這一研究基礎下,作更深一層的研究。其二,資料可以互通有無,揚州當地的圖書館或文物館,及研究揚州學派的學者,都藏有部分罕見的資料,可以藉這次交流的機會,了解典藏的所在,以作為將來蒐集資料的根據。

2.考察揚州學者遺跡

  民國 88 年 1 月 31 日,由揚州大學張連生、趙葦航兩位教授陪同,對揚州學者遺跡作了詳細的考察。上午,赴邗江縣槐泗鄉永勝村雷塘阮氏祖塋,訪察阮元墓,又到邗江縣黃玨鎮南首,考察焦循墓。下午,赴揚州東北郊上方寺西北葉家橋,考察汪中墓。又赴揚州市區毓賢街8號考察阮元的阮氏祠堂,及祠堂右側的阮元故居。回程經過揚州古運河,據說汪中故居在古運河畔,東光街與泰州街交叉口附近。最近,因整治運河,已經拆毀。

  2 月 1 日,由田漢雲、張連生、趙葦航 3 位教授陪同,赴高郵縣參觀高郵王氏父子紀念館。此紀念館於1983 年 10月完成。館內陳列王氏父子的著作,生前所藏書籍字畫,後人研究王氏父子學術之論著等。如就遺跡的保存來說,是揚州學派學者保存最完整者。

  揚州學派學者的遺跡,除王氏父子紀念館保存稍好外,大部分殘破剝落,像阮元這樣的高官,不論是阮氏墓園、祠堂、故居,都已蕭條到了極點。至於揚州學者學術的研究,重要的成果也不多。這次的訪問考察,不但奠定了雙方合作研究的基礎,並激發揚州大學與揚州市政府徹底研究、整理揚州學派著作的決心。揚州市政府已決定撥款,整理阮元、焦循、汪中、王氏父子等學者的文集。1

(二)完成論文

1.《周易》學研究

   賴貴三:〈焦循理堂先生手批《周易兼義》鈔讀記(1-2)〉,《中國學術年刊》第 19、20 期,1998 年 3 月 - 1999 年 3 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明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函,一二○冊,三百三十三卷。首冊《周易兼義》內有嘉慶五年庚申(1800)及十三年戊辰(1808),焦循手書題記;冊內各卷,並有焦循手批、校改、圈點及眉批資料。

  焦循一生治《易》甚勤,所撰《雕菰樓易學三書》(《易章句》、《易圖略》、《易通釋》)蜚聲士林,號為名家。而其研究根柢,則奠基於《十三經注疏》,其中《周易兼義》精讀詳批的豐富內容,奠定日後焦氏治《易》的基礎,也是他注《易》的初稿。根據這本《周易兼義》的批校本,可以追蹤焦循《周易》學術發展的軌跡,並考察此後創造詮釋的進路。

  作者將《周易兼義》中焦循批校的原文,逐條鈔錄,並加新式標點,在《中國學術年刊》中分期發表。第 19期中發表的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八個卦,第 20 期發表的是〈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十個卦。這一工作除了可以看出焦循早期研究《易》學的原貌外,也可以看出和後期所作《易學三書》的關係。

   賴貴三:〈江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寫本鈔釋〉,待發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有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鈔本三卷。每卷一冊,共三冊。上卷缺題,恐有殘損,僅釋〈乾卦〉經傳之意;中、下卷均題作《仲軒易義解詁》,並署「江都焦循定稿」,中卷釋〈坤卦〉經傳,下卷釋〈屯〉、〈蒙〉兩卦之意,應非完書。

作者將此書全部鈔錄,並加新式標點,以供學界參考之用。

2.《尚書》學研究

   賴貴三:〈焦循手批《尚書正義》釋文校案〉,《國文學報》第 27 期,頁 45-100,1998 年 6 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明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函,一二○冊,三百三十三卷。第一函四冊為《周易正義》,第二函六冊為《尚書注疏》。書中有焦循的墨筆圈點句讀,眉批則散見各卷。

  作者將書中眉批全文錄出,並加新式標點。各條批語,作者皆加案語,詳加考辨。焦氏此書為其研究《尚書》最早之著作,可與其後之《尚書補疏》相互比對印證。

え 蔣秋華:〈焦廷琥《尚書伸孔篇》初探〉,待發表。

  清初自閻若璩撰成《尚書古文疏證》,以堅實、龐多之證據,力辨《古文尚書》為偽作,雖仍有不少人企圖翻案,均不足以撼動其論斷,故有識者或承其意,續予闡揚,或轉而研治散佚已久之漢儒經解,為之蒐羅、注釋者,相繼而出。

  在一片推崇漢學的聲浪中,孔《傳》因被斷定為偽作,遭到學者有意的漠視。揚州學派的焦循,則認為孔《傳》雖偽,若視其為魏、晉間人所著之書,仍有其可貴處。經其深入探求,謂孔《傳》善處凡有七端,其所撰之《尚書補疏》,即極力稱賞孔《傳》,其用意乃提醒世人,應以平允之心,研求孔《傳》,以察其實際之價值。焦循之子焦廷琥,承續其父推尊孔《傳》之意,撰《尚書伸孔篇》,再度彰顯孔《傳》佳處,所論雖僅短短十九條,亦足以宣示其不欲世人鄙薄偽書之心。

3.《詩經》學研究

ぇ 賴貴三:〈焦循手批《詩經註疏》鈔釋(一)〉,《國文學報》第 28 期,頁 19-72,1999 年 6 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明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函,一二○冊,三百三十三卷。第三至五函二十冊,為《毛詩註疏》。

  焦循曾在這部《毛詩註疏》作過詳細的批校。本文作者以為這些批語是研究焦循早期《詩經》學最寶貴的資料,乃將所有的批語全部謄錄,加新式標點,並與阮元《毛詩註疏校勘記》、焦循《詩經補疏》一一參校,作成案語。

 え楊晉龍:〈《經傳釋詞》內《詩經》條目析論〉,待發表。

  本文旨在探討王引之(1766-1834)《經傳釋詞》內引證《詩經》相關例句的實際狀況,瞭解其作用,分析其意義,並從《詩經》學研究的角度論其意義和價值。

  《經傳釋詞》共引錄近五百例的《詩經》相關例句,其作用有五:ぇ單純之例證;え 詮解之例證;ぉ肯定之例證;お 否定之例證;肯定與否定並存之例。其中前三項是以《詩經》本文及毛《傳》、鄭《箋》、孔《正義》來證明《經傳釋詞》所論,係古有所據。否定之例則可看出王引之對《詩經》學的態度。

  《經傳釋詞》內《詩經》條目的運作情形,至少可以對《詩經》學具有四項功能:明辨實字與虛字;糾正誤虛字為實字之訓;深化《詩經》研究;辨別毛、鄭、孔間訓解上的差異。而其表現的意義與價值則有:ぇ揚州學派治學精神的呈現;え《詩經》學思潮變化的情形;文字獄壓力的呈現;お 經學思潮的再次解放等。透過此一研究,對揚州學風與清代《詩經》學思潮和乾隆文字獄的影響,將可以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4.《三禮》學研究

  張壽安:〈揚州學者的禮學研究(初稿)〉,待發表。

  作者從清儒的禮學研究入手,認為清儒的禮學有考禮和議禮兩種性格。考禮是考證古代的禮制、儀文、宮室、服飾、器物、名物度數之學,議禮是議論禮制,要點是在反省當前的禮儀,並提出改革意見。兩者有時相背反,有時相合拍。

  在考禮的過程中,以「古禮正今俗」是清儒治禮的重要信念。何者為「古禮」,就成了經世前第一步要考證的事。清儒考禮之著作所以汗牛充棟,原因就在此。

  為了證明清代禮學不但比明代發達,且更受《四庫全書》修纂官的重視,作者將《四庫全書總目》中所收明、清學者的禮學著作做詳細的比較。並論述儀注式「家禮學」所以不受《四庫全書》修纂官重視的原因。

5.《春秋三傳》學研究

ぇ 林慶彰:〈清揚州學派《春秋》學著述考〉,待發表。

  揚州學派學者的經學著述,包括《周易》、《尚書》、《詩經》、《三禮》、《三傳》、《四書》、《孝經》、《爾雅》等,約近兩百種。這些經學著作,約佔乾嘉時代經學著作的十分之三左右。由此可見,揚州學者的經學研究,在整個乾嘉經學研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

  為了解揚州學者研究《春秋》學的面貌,本文作者先對各家有關《春秋》的著作,略作考釋。全文分《春秋》總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穀梁傳》等三大類。各類中之著作,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列。每一書著錄書名、卷數、作者、存佚。提要部分,分作者、內容、版本三項。作者部分,略述作者生平事蹟。內容部分,引自前人所作之提要,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前人未有提要者,則由作者根據該書之內容略作敘述。版本部分,將今傳版本,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列,以便讀者覆按。

  賴貴三:〈焦循手批《春秋公羊傳註疏》釋文校案〉,《師大劉正浩教授七十壽慶榮退紀念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8 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明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函,一二○冊,三百三十三卷。第十六函,第九十三至一百冊,共八冊,為《春秋公羊傳註疏》。書中有不少焦循的批校語,這是了解焦循對《公羊傳》之觀點的最重要資料。

  本文作者為讓讀者能了解焦循《公羊》學思想,乃將《春秋公羊傳註疏》中的批語,一一謄錄,加新式標點,並略加按語。

6.《爾雅》學研究

  賴貴三:〈焦循手批《爾雅註疏》鈔釋〉,「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年 12 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明崇禎間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二十函,一二○冊,三百三十三卷。第二十函,第一一八至一二○冊,為《爾雅註疏》。書中有不少焦循的批校語,這是了解焦循對《爾雅》觀點的重要資料。

  本文作者將焦氏的釋文一一錄出,並加新式標點。此外,文中也討論焦氏批校的特色,和焦氏以《爾雅》釋《易》的得失。

7.文獻整理

  黃智信:〈揚州學派重要學者著述簡目(初稿)〉,待發表。

  為徹底了解揚州學者著述的多寡和內容,本文作者將揚州學派學者 27 人之著作,作成簡目。每一學者,先述其生平傳略,再臚列其著作。各著作略依經、史、子、集之順序排列,除著錄書名、卷數、類別、存佚外,並盡量註明版本和典藏地。本書是學者從事揚州學派研究時,最基本的參考資料。

  本文所列揚州學派學者 27 人的先後順序是:朱澤澐、王懋竑、李惇、任大椿、王念孫、汪中、劉台拱、朱彬、江藩、焦循、阮元、王引之、黃承吉、劉寶樹、焦廷琥、汪喜孫、薛傳均、劉文淇、劉寶楠、田寶臣、薛壽、成蓉鏡、劉毓崧、劉恭冕、劉壽曾、劉嶽雲、劉師培。


肆 研究成果(下)

(三)學術研討會

  民國 89 年 4 月 2 日至 10 日,我們又赴揚州作第二次考察,並參加 4 月 3 日至 5日由揚州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海峽兩岸清代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此次參加者除本計畫執行者林慶彰、蔣秋華、賴貴三、楊晉龍和助理蕭開元外,另有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教授、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周昌龍先生、交通大學教授詹海雲先生、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劉玉國先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金培懿小姐等10 人。2

4 月 3 日上午 8 時 30

  分舉行開幕式,由揚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佴榮本教授主持。首先是佴院長致歡迎辭。其次由揚州大學副校長周新國教授介紹揚州大學的大略情況;接著是揚州市孫永如副市長,表達揚州市政府支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另外,由林慶彰先生報告「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的研究概況和成果。黃愛平宣讀戴逸教授祝賀函、漆永祥宣讀孫欽善教授祝賀函。開幕式結束後,到虹橋賓館大門之階梯合影留念。以下是會議的議程:

■ 4月3日
◎第一場會議(王小盾、周昌龍主持)
龔鵬程:清朝中葉的揚州學派
戴 逸:吳、皖、揚、浙—清代考據學的四大學派(由黃愛平代為宣讀)
王俊義:關於揚州學派的幾個問題
湯志鈞:清代經學學派及其異同
◎第二場會議(王俊義、楊晉龍主持)
田漢雲:關於進一步確認揚州學派的思考
黃愛平:清代漢學流派析論
林慶彰:方東樹對揚州學者的批評
趙葦航:揚州學派經世致用思想述論
◎第三場會議(蔣秋華、黃愛平主持)
劉仲華:揚州學者的子學研究
王章濤:商儒轉換中的揚州學派及其經世致用
楊晉龍:《經傳釋詞》內《詩經》條目析論
■ 4月4日
◎第四場會議(龔鵬程、彭林主持)
承 載:揚州學派與蘇南學人
周昌龍:戴震義理學中情理的社會基礎與驗證
華 強:略論戴震的自然科學觀及其影響
詹海雲:全祖望與揚州學派
張承宗:從揚州地理觀念的變化說揚州與江南的密切關係
◎第五場會議(賴貴三、錢宗武主持)
蔣秋華:孫喬年對《古文尚書》的考辨
張其昀:《經義述聞》通假借之芻議
趙中方:《廣雅疏證》與漢語詞族研究
班吉慶:從〈與李方伯書〉看王念孫古音研究的貢獻
郭明道:王氏父子校釋群書的方法與成就
單殿元:《經傳釋詞》簡論
■ 4月5日
◎第六場會議(蔣秋華、承載主持)
劉玉國:阮元〈釋訓〉析論
金培懿:阮元注經方法中的語言意識及其詮釋學意義
漆永祥:《漢學師承記》史源考辨
◎第七場會議(錢競、詹海雲主持)
彭 林:試論焦循《群經宮室圖》
錢宗武:《尚書補疏》疏證
程 鋼:解釋學與修辭學—以焦循《易》學的假借引申論為例
賴貴三:批判繼承與創造發展—清乾嘉通儒焦循經學述評:以手批《十三經注疏》為例簡說
◎第八場會議(劉玉國、張承宗主持)
張連生:焦循參撰《揚州圖經》說質疑
劉建臻:焦循《集舊文鈔》考證
秦華生:二十一世紀與揚州學派
下午 4 時至 5 時為閉幕典禮,由佴榮本院長主持閉幕式。佴院長報告會議進行的狀況及成果,龔鵬程先生代表臺灣與會學者發言,感謝揚州大學的招待、安排,並提出一些建議;湯志鈞先生發言,認為揚州學派的研究還有許多尚待討論的議題,海峽兩岸學者的研究可以互補;揚州市文化單位趙昌治先生發言,表達市政府在揚州文化上要進行的工作。祁龍威教授自認為國語不好,以及表達交班傳承之意,委由田漢雲教授代為答謝大家熱烈參與會議之雅意,並宣讀其〈再一次對我校「揚州學派」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林慶彰先生最後發言,說明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與揚州大學學術合作的關係,和在「揚州學派」相關研究上的成果及各項研究計畫。
3
此次會議的論文,經篩選後,將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雙方並商定明年 5 月上旬,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第二次「清代揚州學派學術討論會」。

(四)文獻整理

  除上述數項研究成果外,為方便學界人士檢讀揚州學者著作,我們選擇了數種揚州學者的著作加以點校,茲分述如下:

1.汪中集 葉純芳、王清信點校

  汪中的著作甚多,其中以《述學》流傳最廣。汪中原來要撰的《述學》,本有八卷,但並沒有成書,僅存目錄。今傳《述學》僅是汪中雜文的彙編,並非汪中的本意。《述學》有二卷、四卷、六卷、七卷、九卷本,版本甚多,內容也多寡不一。此次點校整理,即根據九卷本加以重訂編排,分為七卷,改稱《文集》。至於汪中的詩,原名《汪容甫先生遺詩》,所傳版本甚多,今根據《四部叢刊》影印汪氏刊本加以點校,改稱《詩集》。古直所作《汪容甫文箋》,也根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斷句本加以新式標點,附於本書之末。是本《汪中集》,即合《述學》、《汪容甫先生遺詩》、《汪容甫文箋》三書而成,本書已於民國 89 年 3 月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

2.汪喜孫全集 蕭開元等點校

  汪喜孫(1786-1847),字孟慈,晚年改名喜荀,後號且住庵,為汪中之子。於文學、聲韻、訓詁能傳家學,治經尤精於《禮》。著作今存者有《喪服達問紀實》一卷、《春秋公羊穀梁合刻附校勘記》、《先君年表》一卷、《尚友記》、《孤兒篇》三卷、《容甫先生年譜》一卷、《汪氏學行記》六卷附《壽母小記》一卷、《汪氏家傳》、《汪孟慈文集》、《從政錄》四卷、《抱璞齋詩集》四卷、《抱璞齋時文》、《且住庵文集》等十數種。本計畫已彙集各種版本,進行整理點校,已完成者有《孤兒編》、《容甫先生年譜》、《從政錄》、《且住庵文集》等四種,將來全部點校完畢,可以編成《汪喜孫全集》。

3.劉毓崧集 陳澤泓點校

  劉毓崧(1818-1867),字伯山,一字松崖,劉文淇之子。傳父《左氏》學,治諸經,旁通史子百家。著作今存者有《周易舊疏考證》一卷、《尚書舊疏考證》一卷、《通義堂文集》十六卷。本計畫先委請陳澤泓先生點校《通義堂文集》,現正進行中。出版時擬改名為《劉毓崧集》。

4.劉壽曾集 林子雄點校

  劉壽曾(1838-1882),字恭甫。劉文淇孫,劉毓崧子。淵源家學,通經術,繼祖、父之志,續纂《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今存其他著作有《婚禮重別論對駁義卷》、《江都縣續志》三十卷首一卷、《傳雅堂文集》四卷《詩集》一卷。本計畫委託林子雄先生點校《傳雅堂文集》四卷、《詩集》一卷,已全部完成。出版時,擬改名為《劉壽曾集》。
除上述點校諸書外,揚州學派較著名學者,如汪中、王氏父子、焦循、阮元等人,後人的研究論文甚多,為方便讀者研究參考,已將各家之研究論文陸續收集,擬編成《汪中研究論集》、《王氏父子研究論集》、《焦循研究論集》、《阮元研究論集》等書。


伍 結語

  從民國 87 年 7 月起開始執行,為期兩年半的「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雖尚未執行完畢,但已產生或多或少之影響。個人以為其影響可分為下列數方面:

  其一,當民國 88 年 1 月 26 日到 2 月 3 日我們一行 6人為執行計畫赴揚州考察時,受到揚州大學人文學院的熱烈歡迎。他們對揚州市當局未能重視揚州學者遺跡的保存相當遺憾,對未能發揚揚州的學術傳統也深感慚愧。因此,揚州市政府將撥款整理揚州學者的文集,以作為研究揚州學術的基礎。

  其二,民國 89 年 4 月 3 日至 5 日的「海峽兩岸清代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計有北京、揚州、臺灣等地的學者發表論文,論文集將於近期內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這次會議是近十餘年來有關揚州學術之討論會中,規模較大、研究較全面、討論較深入的會議,也奠定了將來研究揚州學術的基礎,並促進海峽兩岸研究揚州學術的密切交流。

  其三,此一計畫所整理點校的《汪中集》、《汪喜孫集》、《劉毓崧集》、《劉壽曾集》等書,和《汪中研究論集》、《王氏父子研究論集》、《焦循研究論集》、《阮元研究論集》等,將來陸續出版後,學者檢索使用揚州學者的研究資料將更加方便,也間接促進揚州學術研究的發展。

林慶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1. 此次考察的詳細成果,可參考黃智信撰,〈「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赴大陸考察報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9 卷 3期(1999 年 9 月),頁 197-204。
  2. 有關此次考察的詳細情形,可參考楊晉龍撰,〈重返揚州南京論學考察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0 卷 3 期(2000 年 9月)。
  3. 有關此次研討會的詳細情形,可參考楊晉龍撰,〈「海峽兩岸清代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記實〉,預計刊於《中國文哲通訊》第 10 卷 4 期(2000 年 12 月)。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