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Block Area
Menu Button
:::
Report on CCS Activities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阮思德與吳克強主講

漢學研究中心自1989年開始執行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迄今已有31年歷史,來訪學人超過40餘國。為促進學人與臺灣學術界的對話與交流,中心於2020717日假本館簡報室舉辦兩場寰宇漢學講座。活動分別邀請到阮思德(Bruce Rus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副教授),主講:「奇貨異物:從歷史虛擬和科技創新談宣德爐」,主持人為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克強(Chuck Wooldridge,紐約市立大學雷曼學院副教授),主講:「以清代新竹為中心,探討寺廟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係」,主持人為林欣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阮教授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博士,近期著有《文學批評與經典詮釋:詩經學的歷史結構》(Critics and Commentators: The Book of Poems as Classic and Literature),明代《杜騙新書》選本的合譯(The Book of Swindles)等。研究領域包括經學史、明清學術史以及文化史。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宣德爐的多次再造」。他在演講中指出: 宣德爐,簡稱宣爐,是明清以來某種銅合金香爐的總稱,狹義指的是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官方鑄成的香爐。前者雖為後代器物,通常刻有「大明宣德年製」等年號款識。儘管如此,其初期歷史仍為迷團。十六世紀中葉始有文獻證實其存在。此後,在明清社會傳布的各種故事對宣德爐的來歷都有不同解釋。阮教授分別從科學、傳說與《宣德鼎彝譜》的成書探究此一議題的建構過程。

吳克強教授係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近期著有《City of Virtues: Nanjing in an Age of Utopian Visions》(華盛頓大學出版,2015)。研究領域包括東亞史、清代政治史、宗教史以及臺灣史等。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臺灣寺廟的重修、維修活動」。本次報告主要為吳老師在臺蒐集資料之初步經驗分享。他認為像所有的建築一樣,寺廟、教堂、與其他宗教設施偶爾需要修繕。可是以神為主的建築還是有值得特別分析之處。與其他建築相比,寺廟的空間較有特色與意義,故其修繕活動也有象徵性的作用。有些修繕活動本身即是寺廟舉行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是研究世界宗教史的學者們,應該多加注意的。參考臺灣清代淡水新竹地區的豐富史料,本演講將從新竹的角度研究修繕活動與宗教實踐的關連性,並探討修繕這個概念對臺灣歷史有什麼貢獻。

兩場活動開啟本年度寰宇漢學講座之先聲,分別吸引超過60位以上聽眾參與,其中不少來自國內藝術史、歷史、與中文研究領域系所教授參與,雙方互動熱絡,同時也有不少青年學者參與討論。
阮思德教授  
阮思德教授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左起:賴毓芝教授、阮思德教授  
左起:賴毓芝教授、阮思德教授

會場全景  
會場全景

臺灣大學宋家復教授提問  
臺灣大學宋家復教授提問

左起:林欣宜教授、吳克強教授  
左起:林欣宜教授、吳克強教授

臺灣大學施靜菲教授提問  
臺灣大學施靜菲教授提問

左起:林欣宜教授、賴毓芝教授、阮思德教授、吳克強教授  
左起:林欣宜教授、賴毓芝教授、阮思德教授、吳克強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