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Block Area
Menu Button
:::
Report on CCS Activities
「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游靜、伊萊兩位教授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6128日舉辦2場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游靜(Yau Ching)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歷史系伊萊(Eli Alberts)助理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由美國籍游靜教授主講「珠江風月的內需與外銷,邀請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馮品佳講座教授主持。曾與秦淮風月、揚州畫舫、海上花魁分庭抗禮的珠江風月一直比較少學者研究。慕名而來珠江游玩的中國各地文人雅士對於「窄袖輕衫裝束新,珠江風月漾胡塵」別有特色的景緻與地方習俗,偶有微言。游教授的演講透過研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的畫報、譴責小說等對娼館、妓樓等風月文化的描寫,重新檢視性別、殖民、種族政治與華南現代性的關係。

廣州在《南京條約》前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Canton System),香港在《南京條約》後成為英國殖民地,可以說全世界要與中國貿易的外國人都需前來廣州。市民階級的壯大、外國人士遠渡重洋而來、都市人口的集中,帶動該地性產業的發展。蜑家、娼妓、幫派、樂館等行業各自有其營運及生活場域。但由於當時不少廣州、香港及澳門女性與外國官兵水手及商人接觸後患上性病。1857年,英國以「傳染病條例」(Contagious Diseases Ordinance)在香港變相設立公娼制度,比起英國本土(與其他殖民地如印度等,都要早。游教授指出,民國廢娼運動在自詡為革命發源地的廣東,引起不少討論,提倡社會道德論者與代表英國的港督,以及地方人士對此各有不同看法。珠江三角洲人口流動不絕,廢娼後風月產業被地下化,又造就了新的性別階序。

場由美國伊萊教授主講「《過山榜》:帝國象徵的南疆操弄」,邀請亦曾在2008年獲得漢學中心獎助的少數民族專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賀大衛(David Holm)教授主持。《過山榜》又名《評皇券牒》,是中國南部邊陲地帶的一種文書。有木刻、石刻、手抄、油印等多種版本,載體則包括絹、布、紙張、樹皮等。它們被當地少數民族瑤族當中人口最多,且居住地帶最廣的族系「盤瑤(Iu Mien)」所傳抄並保存,其歷史至少可上溯至清初。20世紀以降,中國學者和官員蒐集百餘種《過山榜》,將它們從散佈於湖南、廣東、廣西交界的村落,帶到廣西,更遠的雲南以至於更南邊的泰國北部。

《過山榜》不僅形似皇帝的詔書,在最常見的說法中,它是西元1260年由宋理宗頒佈給瑤族,以保障瑤族的某些權利,包括免除稅賦,以及在山區過自治生活的自由。伊萊教授的討論焦點是:《過山榜》究竟是朝廷頒佈,抑或在地瑤族人自行製作。雖然這個論點根據的是關於瑤族和朝廷接觸的歷史記載,以及官方認可的某些瑤族領袖的地位,但是有跡象顯示榜文乃是由在地瑤民自行製作,因此應該把榜文視為瑤族對於自宋以降朝廷意圖整合邊陲地區為帝國的一部分,並使帝國的影響深入邊陲地區人心的政策的對應和利用。

兩位教授的演講主題分別是一種行業,及一個民族,討論他們在殊異的國家環境及統治者政策中,其定位的改變過程,又如何透過政治手腕、身分符識等方式影響外界,謀取最大的生存利基。兩場演講都引起聽講的學者們熱烈討論。

Photo

左起:游靜教授、馮品佳教授

Photo

咸朱妍女士

Photo

左起:伊萊教授、賀大衛教授

Photo

賀大衛教授

Photo

伊萊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