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籍
|
姓名(英)
|
姓名(中)
|
機構
|
職稱
|
研究主題(中)
|
獎助期限
|
Australia |
Yichi Zhang |
張亦弛 |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Oriental Languages, University of Oslo |
博士後研究 |
中西互動視野下的「中國園林」想像與建構 |
3 |
Belgium |
Coraline Jortay |
喬海霖 |
University of Oxford |
博士後研究 |
現代白話文學 |
3 |
Canada |
Chelsea Zi Wang |
王紫 |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
助理教授 |
帝國的邏輯:明朝的統治與地理阻力 |
6 |
France |
Pauline Claire Harlay |
何寶玲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
博士候選人 |
性別與文化生產:以茶文化為例 |
2 |
Germany |
Julia Rebecca Lange |
郎幽蘭 |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
博士候選人 |
二十世紀初期中國與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連結 |
5 |
Germany |
Karoline Buchner |
書立涵 |
Institut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
博士候選人 |
臺灣新南向政策下的中醫 |
5 |
Germany |
Amtul Shaheen |
香麗 |
University of Cologne |
博士候選人 |
全球化的伊斯蘭教在臺灣多元主義中的包容性實踐 |
6 |
Iceland |
Geir Sigurdsson |
戈爾 |
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Iceland |
教授 |
大學、中庸冰島語翻譯 |
3 |
Italy |
Chiara Bocci |
柏佳蘭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 Munich,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Institute of Sinology |
博士後研究 |
在中國和菲律賓的早期西班牙漢學。奧古斯丁會的José Villanueva神父和他的《中文自然史》一書,馬尼拉,1787年:《山海經》的第一個譯本 |
3 |
Italy |
De Marchi Serena |
馬洛林 |
Stockholm University |
博士後研究 |
台灣白色恐怖的記憶: 跨國界與跨世代的文學實踐 |
5 |
Japan |
Seiko Sano |
佐野誠子 |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Nagoya University |
副教授 |
唐代佛教志怪歷史 |
4 |
Korea |
Geonjoon Bae |
裴建俊 |
Sogang University |
博士候選人 |
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和中國近代憲政運動之制度化 |
6 |
Korea |
Leekwangsu |
李光洙 |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China in Kookmin University |
助理教授 |
對於臺灣媒體的政治兩極化現象的研究 |
2 |
Korea |
Yura Hyeon |
玄侑羅 |
Graduate School of East Asian Studies,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
博士候選人 |
探索不同國家移民政策如何產生難民的不同處境-臺灣與韓國葉門(穆斯林)難民比較研究 |
6 |
Malaysia |
Tek Soon Ling |
林德順 |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i Malaya |
副教授 |
華僑與祖鄉:《南洋名人集傳》人物的祖鄉認同研究 |
5 |
Malaysia |
Yee Woon Tang |
陳依雯 |
獨立研究者 |
博士 |
書籍傳播與知識建構——以段成式《酉陽雜俎》為中心 |
5 |
Nigeria |
Charles Terseer Akwen |
文稼山 |
University of Lagos |
博士後研究 |
電影與社會:選定的台灣人和尼日利亞人的社會衝突比較研究 |
3 |
Poland |
Tobiasz Targosz |
|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Japanology and Sinology |
助理教授 |
當代台灣原住民紋身復興——記錄和復興失去的遺產 |
6 |
Poland |
Grazyna Piechota |
|
Andrzej Frycz Modrzewski Krakow University |
助理教授 |
臺灣的新媒體 |
6 |
Russia |
Vradiy Sergey |
傅樂吉 |
Institute of History,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Far Eastern branch |
教授 |
陶甫斯號事件在臺烏關係史中的意義 |
6 |
Singapore |
Hong Yi Joshua Tan |
陳鴻毅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
博士候選人 |
冷戰流動:台灣的教育交流與文化外交 |
3 |
Singapore |
Jiakai Jeremy Chua |
蔡嘉凱 |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博士候選人 |
中國航空與國家建設 |
5 |
Slovenia |
Téa Sernelj |
沙德亞 |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Faculty of Arts, Department for Asian Studies |
助理教授 |
歐洲與中國的自由問題 |
3 |
Switzerland |
Jerome Gapany |
高哲樂 |
University of Lausanne (UNIL) |
博士候選人 |
台灣都市基建的社會生活:以視覺民族誌為研究取徑 |
6 |
USA |
Benjamin Ridgway |
|
Swarthmore College |
助理教授 |
建康城市形象的多元化: 南宋留都在長江日記與百詠詩組中的書寫 |
4 |
USA |
Yiming Ha |
哈一鳴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博士候選人 |
為國而戰:軍事動員、國家建設與中國的蒙古轉型,1260-1644 CE |
5 |
USA |
Macabe Keliher |
克禮 |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
副教授 |
香港-台灣商業關係與全球製造業的變化 |
5 |
USA |
Aaron Su |
蘇國鋒 |
Princeton University |
博士候選人 |
台灣公共衛生非殖民化:參與式設計與原住民健康 |
6 |
USA |
Huaiyu Chen |
陳懷宇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副教授 |
慧炬:中古中國佛教石燈之興衰 |
3 |
USA |
Elif Akcetin |
|
Haverford College |
助理教授 |
18世紀中國警惕性和監視的歷史 |
3 |
Vietnam |
Pham Ngoc Huong |
范玉紅 |
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outhern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
副教授 |
越南南部漢字碑刻中的華人媽祖信仰及其與台灣媽祖信仰之比較研究 |
6 |
Vietnam |
Tran Thi Xuan |
陳氏春 |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Manuscript Cultures, Hamburg University |
博士候選人 |
越南阮朝與清代中國的通信體系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