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Grant
|
|
Present
|
Instituion: |
Division of Chinese, School of Humanit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
Topic: |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Taiwanese Poetry on Singapore
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 |
|
Instituion: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Division of Chinese, School of Humanit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
|
|
Article catalog |
- 張松建,張森林,<繆斯的蹤跡:新加坡華文現代詩的百年回顧》,南京《世界華文 文學論壇》2018年第2期 (2018年6月) 。
- <尤利西斯的回歸:張錯的離散書寫》,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12期 (2017年12月),頁80-96。
- “The Tastes of Asia: Leung Ping-Kwan, Foodscap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 11 no. 3 (Dec 2017):pp. 739-775.
- <詩史之際:楊牧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 臺北《中外文學》46卷1期(2017年3 月),頁111-145。
- <國族想像與性/別政治:論英培安的身體書寫>, 汕頭《華文文學》2017年第1期 (2017年2月),頁72-85。
- “Diaspora, Hybrid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 Examination of Lu Baiye’s Thoughts on Chinese-ness,” Asian Culture issue 40 (Dec 2016): pp. 25-40.
- <抒情的寓言:英培安、希尼爾現代詩中的認同書寫> ,北京大學《新詩評論》第20 期(2015年12月),頁178-219。
- <族群與國族的變奏:重探魯白野的文化-政治論述>,臺北《中國現代文學》第29期 (2016年6月),頁119-139.
- <亞洲的滋味:梁秉鈞的食饌詩學及文化政治>,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6年第6期(2016年6月),頁149-169。
- “In Search of Modern Identity: Yeng Pway Ngon, Chia Hwee Pheng and Chinese Singaporean Poetry,”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24 no. 2 (Nov 2015):pp.131-155.
- <家園,離散與身份政治:馬華詩人呂育陶的地方書寫>,香港《東方文化》48卷1 期(2015年6月),頁127-154。
- 張松建 劉正忠,<現代詩、地方感與批評想像>,臺北《中國現代文學》第27期 (2015年6月),頁27-31。
- <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謝裕民的離散書寫>,新竹《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 年12月),頁425-467。
- <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謝裕民的離散書寫>,新竹《清華中文學報》第12期(2014 年12月),頁425-467。
- <新加坡:文化與懷舊的政治——梁文福小說論>,新加坡《南洋學報》第66期 (2012年10月),頁67-86。
- <國民性、個人主義與社會性別:新馬華文作家對魯迅經典的重寫>,北京《中國現 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4期(2012年4月),頁17-37。
- <暗夜中的燃燈人:南子詩歌論>,汕頭《華文文學》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 頁58-70。
- <校讀批評、實存分析與文學史研究:解志熙《考文敘事錄》述評>,香港《人文中 國學報》第18期(2012年10月)。
- <南洋風物紀、本土意識與王潤華的熱帶雨林書寫>,香港《東方文化》44卷1、2期 合刊(2011年12月),頁303-330。
- <抒情現代主義的崛起:林方詩歌論>,汕頭《華文文學》2011年第4期(2011年8 月),頁77-88。
- <孤島遺民,記憶書寫:希尼爾小說的詩學與政治>,新加坡《南洋學報》第65期(2011年8月),頁93-122。
- <朱光潛、《文學雜誌》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 第8期(2011年8月),頁57-7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 <經典、好詩與文學史:關於《中國新詩總系》的選本問題>,長春《文藝爭鳴》 2011年第11期(2011年6月),頁22-25。
- “Lyricism & Its Discontents: Exploring Three Dimensions of Modern Chinese Poetics,”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20 no. 1 (June 2011):pp.1-22.
- “One Poet, Four Faces: The Invention of Tu Fu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Frontier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 5 issue 2 (May 2011):pp.179-203.
- <抒情詮釋學:論中國現代抒情詩學的三個結構>,香港《九州學林》2011年春季號 (2012年4月),頁120-153。
- <形式詩學的洞見與盲視:卞之琳詩論探微>,開封《漢語言文學研究》2011年第4 期(2011年8月),頁79-87。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 <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一個發生學的考察>,開封《漢語言文學研究》2010年 第3期(2010年9月),頁20-27。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 <論中國現代詩學中的抒情主義:興起、流變與後果>,北京大學《新詩評論》第11 輯(2010年3月),頁91-143。
- <抒情之外:論中國現代詩學中的反抒情主義>,北京《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2010年1月),頁184-194。
- <新詩的再解放:抗戰及四十年代關於抒情與敘事的論爭>,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 究叢刊》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1-15。
- <知識之航與歷史想像:重讀吳興華>,香港《人文中國學報》第15期(2009年9 月),頁363-396。
- <現代性危機與自我認同:論中國四十年代中國新詩的一個面向>,新加坡《亞洲文 化》第33期(2009年7月),頁127-153。
- <被遺忘的歌者:中法大學詩人葉汝璉初論>,北京大學《新詩評論》第9輯(2009 年6月),頁51-62。
- <中國新詩理論中的形象之爭:美學、政治與形而上學>,北京大學《現代中國》第 12輯(2009年4月),頁142-170
- <新詩現代化的尋求: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學新論>,臺北《漢學研究》26卷4 期(2008年12月),頁249-279。
- <史詩互動與話語協商:抗戰及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論述略>,北京大學《新詩評 論》第8輯(2008年12月),頁49-68。
- <一個杜甫,各自表述:馮至、楊牧、西川、廖偉棠>,臺灣《中外文學》37卷3期 (2008年9月),頁103-145。
- <文下之文,書中之書:重識袁可嘉的新詩現代化論述>,首爾《韓中言語文化研 究》第17輯(2008年8月),頁317-344。
- <新秩序的曙光:現代主義與四十年代中國新詩的蓬勃>,香港《九州學林》6卷2期 (2008年6月),頁172-203。
- <宇宙意識與故國想像: 沈寶基、羅大岡與中國古典詩學的協商>,北京大學《現代 中國》第10輯(2008年1月),頁109-128。
- <惡之華的轉生與變異:汪銘竹、陳敬容、王道乾對波德賴爾詩的接受與轉化>,北 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頁197-215。
- <現代文化的荒原:T. S. 艾略特、現代主義、中國新詩>,北京大學《新詩評論》 第5期(2006年4月),頁70-97。
- <歷史暴力與文學想像>,北京《讀書》2006年第2期,頁52-56。
- <一九四零年代中國都市詩:歷史、美學與文化政治>,香港《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 際學報》(香港:明報出版社/嶺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頁207-231。
- <花一般的罪惡:四十年代中國詩壇對波德賴爾的譯介>,北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叢刊》2005年第2期(2005年4月),頁76-100。
- <里爾克在中國:傳播與影響初探>,香港《現代中文文學學報》6卷1期(2005年1 月),頁28-51。
- <新傳統的奠基石:吳興華、新詩、另類現代性>,臺北《中外文學》33卷7期 (2004年12月),頁167-190。
- <現代中國文學場的形塑>,北京大學《現代中國》第5 輯(2004年10月),頁216- 226。
- <邊緣性、本土性與現代性:奚密及其現代漢詩研究>,香港《九州學林》2卷4期 (2004年9月),頁239-270。
- <當代世界華文小說:三篇閱讀筆記>,吉隆玻《人文雜誌》24期(2004年9月)。
- <穆旦與美學現代性的悖論>,首爾《中國現代文學》第28號(2004年4月),頁175- 203。
- <抗戰文藝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現代作家南洋啟示錄>,吉隆玻《人文雜誌》第19 期(2003年6月),頁54-61。
- <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全盤反傳統主義>,上海《跨文化對話》第12輯(2003年7 月),頁171-181。
- <對抗的美學>,臺北《當代》第189期 (2003年5月) ,頁131-141。
- <解構本質主義與超越決定論>,上海《跨文化對話》第11輯 (2003年3月) ,頁 169-180。
- <殖民主義與西方漢學:一些有待討論的看法>,杭州《浙江學刊》2002年第4期 (2002年8月),頁191-196。
- <艾略特非個性化理論溯源>,北京《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 頁57-63。
- <無家的宿命:里爾克的文明批判思想>,新鄉《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4卷4期 (1997年8月),頁70-74。
|
|